第75章喧鬧暑期海外假日
眾人都在冥思苦想時,保羅嘰里咕嚕說了一番話,小美緊接著翻譯出來給大家聽。
“我們可以在剪輯上想想辦法,進坑道和出坑道時設置隱蔽的剪輯點,然后坑道內部通過搭景來實現。”
他的建議也就是外景轉內景,是拍電影時很常用的一種方式,好萊塢拍大片時用得很熟練。
比如前世《指環王》的山洞戲,基本都是攝影棚里搭景拍攝的。
對劇情比較了解的林蕭第一個表示反對,“行不通的,進洞一次剪輯,出洞又是一次剪輯,而且主角進出洞還不止一次,剪輯點設置得再隱蔽也不隱蔽了,穿幫的風險太大。”
桑平也不贊同,“沒錯,進洞是畫面由亮變暗,剪輯不顯突兀,出洞由暗變亮,而且亮度是遞進的,一氣呵成很難設置剪輯點。”
八一廠的楊曉光突然提問,“范團長,憑你的經驗,炮彈在地表爆炸引發的震感,在地下會是怎樣一種表現形態呢?是水平的晃動,還是上下的抖動,亦或者兩者都有?”
范團長想了想回答道,“大概類似小型地震,只不過由于震源很近,所以晃動和抖動會混雜在一起,不會分得很清楚。
如果坑道在地下十幾米深的位置,震感已經很小,頭上落土,腳下微顫,也就差不多了。”
楊曉光點了點頭,又問桑平,“桑老師,坑道內的拍攝,是要求攝影機與人一起震動,還是只有人動而攝影機不動呢?”
桑平看了看陳一鳴,發現后者并沒有開口的意思,于是自己回答道,“人動,攝影機不動,這里沒必要追求主觀代入。”
楊曉光問清楚之后不再說話,而是凝神思索。
拍攝需求細化之后,眾人更覺得棘手。
人動,攝影機不動,意味著攝影機要足夠穩定,不跟隨環境變動,掉土、搖晃都不能影響攝影機的穩定工作。
這就基本等于放棄了斯坦尼康跟拍,必須采用攝影平臺才行。
要么把攝影機吊起來遙控拍,要么把攝影師吊起來持機拍,兩種方式都要架軌道。
架設軌道需要十分寬廣的空間,偏偏這個場景需要營造出非常狹窄的感覺。
桑平老師到底拍了幾十年戲,見多識廣技巧豐富,房間里沉默良久之時,他開口提了一個思路。
“山洞戲不一定非要找個真山洞,既然山洞里很暗,我們就有了騰挪的空間,光線聚焦于中央的演員,同樣可以創造出空間狹窄的視覺效果。
至于光亮度不夠影響畫面質感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反向打光配合遮光板來解決。”
桑平的話一下子打開了眾人的思路。
是啊,電影本就是視覺欺騙的藝術,干嘛非要一根筋地往實拍上使勁呢?
魔影廠的路平說道,“我們可以搭一個山洞,只要出入口是真實的,那么跟隨鏡頭的觀眾自然會認為主角進入的是山腹。
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坑道空間放得很大,內部架設軌道毫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