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他弱一線的是姜麻匪,雖然劇本是他自己編的,但是同樣刪改由心,因為他每天都有新想法,而且自信今天的必定比昨天的強。
再下來是馮小剛,野路子出身的他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重,一般是與文學名家聯名編劇,以避免暴露自身薄弱的文學功底。
等到他飄成小鋼炮之后,也學著其他幾位爬到樹上秀逼格,搞自編自導偶爾還自演,以往藏得好好的紅屁股立馬露于人前,結果自然是丟人現眼。
在編劇方面最不自信的是國師,其攝影師的出身沒少被正牌導演們詬病,他早期的獲獎電影大多來源于名著改編,劇本的執筆人不是原作者就是名編劇。
不過從《英雄》開始,國師終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創作欲,開始深度參與劇本編寫,然后就有了毀譽參半的《十面埋伏》和《黃金甲》。
自那之后,畫面華麗,內容空洞,就成了國師電影的典型印象。
這四位大導演的經歷,清晰地反映出文學編劇在電影圈的尷尬弟位。
華國電影缺好故事嗎?
缺得厲害,特別是華國還沒有原創漫畫這個ip池,未來只會越來越缺。
那在華國電影圈做編劇有前途嗎?
毫無前途,趁早轉行!
因為在導演中心制下,哪個大權在握的導演能克制住自身的表達欲呢?
電影導的越多,根植于內心的表達欲望就越強烈。
壓抑到極點的結果,往往就是導演甩開編劇自己干。
沒那個文字功底自己寫的,也要在定稿的劇本上大改幾筆。
甚至很多時候都不是導演故意想要彰顯存在感,而是從文字到影像必然會出現增減,編劇和導演的想象不可能完全一致,導演出于自身理解修改劇本完全合乎情理。
自編自導看似一條康莊大道,但卻是一條沒有限速標志的高速路,很容易一腳油門踩到嗨,結果吃罰單而不自知。
如果一個導演肆意放縱自己的表達欲望,從一個旁觀的監控者徹底融入其中變為一個創作者,他就會漸漸忘記一個道理。
從影像到觀眾,同樣要經歷一輪增減,而且是千人千面的增減,導演的表達越是主觀,距離觀眾的認知就越是遙遠。
最后導演拍得酣暢淋漓,觀眾卻看得云里霧里,不借助影評人的閱讀理解甚至看不明白故事情節。
然后就不免會發生垃圾電影與垃圾觀眾的罵戰了。
拍完《魔都假日》之后,陳一鳴結合自己上輩子的導演經歷,有了一條獨特的感悟。
導演的邊界,不在于表達什么,而在于不去表達什么。
套用一下《讓子彈飛》的名臺詞,劇本是這么改好,還是那么改好?
其實不改最好。
克制,才是一個導演最難能可貴的品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