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一個潛在同性戀,也完全不必真的找個同性朋友談一場戀愛。
因為非主流、邊緣兩個定語,就意味著觀眾懷有更高的包容性和獵奇感,以及對目標角色更低的認知水平。
演員表演的時候,只要抓住群體的一兩個特質和側面,結合自身特點改造和放大,就可以帶給觀眾足夠的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這個定律并不是萬用萬靈的,也有覆蓋不到的地方。
最典型的就是士兵和警察。
這是兩個被國家授予了執法資格,可以合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職業,他們做的雖然是“邊緣”行為,但從內心到行動卻都是“正義”的。
在表演上,常態總是比變態更難演出彩,越是自然而然的東西,想要演得自然就越難。
陳一鳴清楚地記得,前世看《121殺人大案》,那些真人出演的刑警們,帶給他怎樣的震撼。
《重案六組》里的刑警和他們一比,全是警校學生,包括李成儒這個老戲骨在內。
而沙場回歸的老兵,屬于常態中的“究極變態”,比刑警的塑造難度還要高。
所以初次觀看84閱兵式錄像的人,其觀感肯定不同于看戰爭電影。
電影里的演員可能殺的更多更爽快,但番茄汁撒的再多,表情再面目猙獰,觀眾也知道那是演的。
閱兵式上的士兵衣裝整潔面無表情,其周身的血光照樣穿透屏幕,一直投射到觀眾心里。
當然士兵比警察難演只是理論上的,實操中由于戰爭片的視角往往要比警匪片更宏觀,戰爭片文戲的拍攝難度反而要低于警匪片。
原因就是觀眾對兩種題材的容忍閾值不一樣。
戰爭片的文戲弱一點,角色刻畫得模板化一些,頂多是從8分降到7分,只要武戲過關,總體依舊水準以上。
商業電影,及格萬歲,何必多耗心力多花錢呢。
如今段一寧這個戲妖,用上自己的獨門絕技,把老兵的殺意模仿出了七八成。
所以石磊才會急不可耐地問陳一鳴,這是角色特質,還是電影調性。
前者的話,只是陳一鳴給段一寧加戲份,給通信參謀加人設。
后者的話,則要求幾個老兵角色體現出某種基于真實戰場的“寫實”共性。
相當于整部電影在劉東君的成長線之外,多出一條刻畫士兵特質的副線,分散在分段陪伴劉東君行程的每個老兵身上。
靠駐訓、打槍之類的“行為藝術”肯定達不到目的,需要演員自身的充分感悟、建構和呈現。
在陳一鳴凝神思考的時候,石磊和張毅、張宇和毛豆幾個人反復交換眼神,數次想要開口,卻還是把嘴邊的話咽了下去。
今天的狀況屬于適逢其會,陳一鳴靈機一動,段一寧上房抽梯,兩人完美聯手把幾個老兵架上了墻頭。
說自己演不出來顯得太慫,讓老段收著演則是慫上加慫,大家都是同代演員,誰開得了這個口?
其實除了學生兵,操場上的幾個主創都明白,段一寧的演法多少有些“畫蛇添足”,真沒啥必要。
演好了,等于劇組做對一道卷外附加題,額外加10分。
但是想要演到位,需要演員和幕后付出額外的辛苦和成本,稍有閃失就會破壞整部影片的連貫性,并拖累拍攝進度,不僅加分撈不著還要倒扣20分。
風險大收益低,還不如讓老段收一收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