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動態模糊一擁而上
桑平和保羅當然知道“時間凍結”技術,陳一鳴稍做解釋,他們就自行推演出了大致效果。
基本上,就是貨車“超越”松鼠的時候,鏡頭隨著松鼠腦袋的轉動逐幀定格,最終呈現出松鼠和其頭頂的貨車底盤一起旋轉的動態效果。
電影放映的時候是一秒24幀,假定將松鼠與貨車交匯的“凍結”時間設置為1秒,那就是24張定格畫面。
事實上也不是非得湊夠24張不可,因為人眼自身具備動態模糊功能,只要保留保底數量的關鍵幀,人腦完全可以在接收信息的時候自行補全運動軌跡。
保羅移動拍攝的經驗更豐富,當即就提出一個問題,松鼠確實可以用cg制作,貨車與土路總是要實拍的,定格旋轉時的細節變化如何填充?
保羅的問題,涉及到攝影機與照相機的本質區別。
兩者其實都源于反射成像原理,只不過照相機是靜態的單幀一次曝光,攝影機是動態的逐幀連續曝光。
同一個畫面,照相機拍下來的是一張照片,而攝影機拍下來的是一段視頻,只不過這段視頻的長度只有一秒鐘,攝影機需要以1/24秒的時間間隔連續曝光24次。
如果把這24幀的畫面單抽出來洗成照片,然后與照相機拍下的照片做一個比對,就可以明顯地看出攝影機與照相機的區別,特別是在拍攝運動物體的時候。
攝影機的24張照片各不相同,不僅是物體本身,還包括背景、光線、色彩、角度等取景框內的全部要素。
這24張照片合成到一起,傳遞給人的眼睛,就是“動態模糊”效果。
而之所以是24,則源于攝影機發明之初的反復試驗,只有1秒24幀的“播放”速度,人眼觀看起來才最舒適。
由此可知,動態模糊效果的達成,是攝影機與人眼相互作用的結果。
這也就決定了,照相機通過“連拍”功能是無法完美模擬出動態模糊的。
具體到“時間凍結”,照相陣列確實可以同時實現連拍和多角度定格,但只適用于綠幕拍攝,也就是把背景、光線、色彩等無法模擬變化的變量全部去掉。
所以電影里的時間凍結,往往會采用大特寫鏡頭以虛化背景。
保羅的質疑就在于這一點,松鼠用cg技術模擬,自然可以上照相陣列,反正都是通過計算機虛擬建模。
可是它頭上掠過的貨車底盤,以及不斷退后的土路地面都是實景,這部分又該怎么處理?
這個問題陳一鳴可以解釋,不過他還是讓祥瑞去叫巨石工坊的跟組工程師趙魯。
他是昨天到的,今天跟車來到外景地之后,陳一鳴就找不著人了,估計是在四處堪景。
桑平和保羅看陳一鳴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勢,也就不再追問。
一起廝混了一個月,兩人對陳一鳴已經有了些了解,知道這不是一個信口開河的人。
對陳一鳴的諸多質疑,不過是專家出于技術自信的本能而已。
至于實拍時不可見的松鼠怎么拍,鏡頭如何運動,跟焦怎么搞,兩人都是行家,完全不需要陳一鳴指手畫腳。
這就像記者問綠幕拍攝時演員怎么代入一樣,屬于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的小問題。
不是太講究的話,一個紅外線發射器,加上一副紅外線眼鏡,加一起幾十塊錢的東西,就可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