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初露崢嶸艱巨考驗
多災多難的飛機戲和火炮戲拍完,《1951》劇組似乎是一下子甩掉了揮之不去的霉運,就此轉運踏上了快車道。
首先,4月份的晉北山區終于回復了多云少雨的正常天氣,劇組每天可供實拍的場次,從2場一下子暴增至十幾場。
其次,必須由軍方出動武器裝備配合的兩場戲殺青之后,隨后開拍的戲份難度大減。用陳一鳴自己的分類,就是“一切盡在掌握”。
以一場集體會餐送別了楊中校和他的炮兵營,劇組轉場回到臨時駐地附近,開始拍攝白水河南岸的戰壕戲。
在開拍之前,沙教授已經指揮著跟組工兵重新修葺了“過水”的戰壕,以及匹配的攝影車軌道。
這一段的攝影車同樣是陳一鳴提出創意,由魔影廠的道具師傅手搓完成。
外形類似于工廠車間里的雙主梁龍門吊,只不過個頭上縮小了很多倍。
工兵們在戰壕兩側挖掘平行的溝渠,依舊是雙層速干水泥打底鋪軌。
實拍的時候,把攝影平臺吊裝上去,就可以控制攝影機在演員周圍360度旋轉取景。
唯一的缺點,就是只能拍中近景,不能像開場戲那樣取到遠景。
不過過河前的戰壕戲,重點還是集中在傳令二人組身上,沒有遠景并不算是什么問題。
經過飛機、大炮兩場重頭戲的磨煉,兩個主演與兩組攝影師的配合愈加默契,基本上經過幾次實景排練,就可以達到“一次過”的最低要求。
與此同時,開機之后一直在“打雜”的副導張維寧初露崢嶸。
陳一鳴第一次看到張維寧現場調教群演時,簡直是驚為天人,跟老張相比,他當初拍《魔都假日》時露的那幾手,無異于班門弄斧。
這場戰壕戲被兩個隱蔽剪輯點切分為三段,從開場戲末尾的戰壕胸墻開始,到進入團部指揮所鏡頭一黑結束。
頭尾兩段由攝影吊車拍攝,中間一段由保羅使用斯坦尼康拍攝。
整體行進距離350米,兩段橫向戰壕,一段縱向交通壕,出鏡群演80多人。
陳一鳴在分鏡稿和劇本里也只能對場景做大致描述,沒辦法把每一個群演的行動和路徑都提前定死。
因此,在這350米長的戰壕里,需要填充多少群演才可以讓鏡頭內容恰到好處,既不會太擁擠也不會太寡淡,是一個非常考驗細心與耐心的工作。
而這份工作,陳一鳴這個導演并沒有太多關注,實際上都是張維寧與沙坪居兩個大佬商量著辦的。
第一次實景排練時,老張簡直是秀翻全場,連兩個主演都只能盡力發揮角色定力,才強撐著把戲走完。
他領先攝影機十米身位,以與演員同樣的步速,一邊走一邊糾正工兵戰士們的姿態、動作和臺詞。
沒錯,老張甚至還給很多群演設計了臺詞。
按照他的說法,寂靜無聲的戰壕并不真實,群演的聲音遠離收音桿,可以作為若有若無的背景音出現,從而給這場戲增添更多質感。
“我讓你擦槍,不是讓你拆槍,這是道具槍拆了裝不起來的。”
“寫字再慢一些,當時的戰士沒多少文化,寫信沒你這么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