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攝影師隔著鏡頭與演員如膠似漆,情感鏈接比觀眾要強上十倍百倍,沒道理不催生出更強烈的共鳴。
換個說法,演員的表演想要打動觀眾,存在一個潛在前提,就是先一步打動鏡頭背后的攝影師。
……
劉東君的這場獨角戲終于拍完了,陳一鳴給劇組放假三天,舒緩一下大家緊繃的神經。
三天后,侯永和李箭進組,從兩個團領導開始,逐個拍攝配角的殺青戲。
陳一鳴第一時間就拉著兩個老戲骨觀賞劉東君的精彩表演。
目的很簡單,就是顯擺一下自己的識人之明。
畢竟軍藝團不是沒有可以扮嫩的青年演員,當初陳一鳴力排眾議定下劉東君這個未成年,也是遭到過一番質疑和反對的。
至于效果嘛,正應了一句無心插柳柳成蔭。
侯永和李箭從藝二十多年,合作過的好演員不知凡幾,當然不至于被小劉同學的靈光一現給鎮住。
真正讓二人動容的,是木頭和攝影機的默契舞步。
演得好的,拍得好的,他們都見過,合二為一的雖然少見也不是沒有,但合二為三的兩人確實是頭一次見。
排練的時候,兩人再次面對段一寧身后的木訥少年,再也無法像讀劇本時那樣的漫不經心。
團長和政委一認真,指揮所里的氣氛立刻就凝重起來,經過多層遮蔽的頂光,都仿佛暗淡得難以捕捉。
侯李二人到底是離開劇組多日,對劉東君的變化缺少直觀認識,一直跟組的其他配角,對他的成長體會更深。
<divclass="contentadv">正是因為朝夕相處,他們看劉東君那場戲時,心情也更加復雜。
都是成名演員,誰愿意被一個還沒出道的中學生比下去呢。
這個中學生還是第一主角,給他搭戲的配角必須要翻倍發光,才能在觀眾的觀感中不落下風。
現在劉東君已經有了一場發揮驚艷的獨角戲,張毅、毛豆、張宇、石磊等幾個大配,全都提起了心。
更別提那一幫三校學生,被打擊得垂頭喪氣,于瀚文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木頭是他的表弟。
唯一保持心態安然的,也許只有劉東君的師傅段一寧。
陳一鳴的顯擺之舉,陰差陽錯地給所有演員上了發條,也讓他們格外重視起與攝影機的關系。
保羅一下子成了最受演員歡迎的人,晚上主動找他交流的人絡繹不絕。
后續拍攝,陳一鳴延續了那場獨角戲的思路,涉及到人物塑造的鏡頭,就交給演員和攝影師自己把控。
他本人垂拱而治,縮在監視器后面實時拉片,只有演員過于放飛的時候,才會開口干涉一下。
而這個放飛的“演員”,十次有八次都是老段。
其實陳一鳴劇本和分鏡勾勒出來的框架,給到配角的表現機會十分有限,演員們都是螺螄殼里做道場,在有限的空間里閃轉騰挪制造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