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老古之外,就屬軍藝團的“戰友”們來的最多。改制之前,段一寧、石磊、張毅和毛豆都出自不同的軍方文藝團體,各自的“戰友”基本沒多少交集。
誰來探班都會跟他這個導演見個面打個招呼,于是陳一鳴也就順帶著認識了不少圈內演員。
這撥人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大都混得不上不下。
年紀普遍中年,資歷有一些但不是很深,專業能力水準以上又談不上出類拔萃,姑且可以稱之為“中堅派”。
陳一鳴插空還查閱過他們的履歷,戲如其人,一直都有戲演,也都能播出上映,但大多是些上線消無聲息、下線不知不覺的作品。
全捋一遍之后,陳一鳴自己都很驚訝,原來華國每年要產出這么多電影電視劇,養活這么多演員和幕后衣食無憂。
以前確實是燈下黑了,前世陳一鳴雖然是個撲街導演,但是拍的大部分戲都屬于“平臺定制”,別管劇的質量如何拉跨,上線的時候動靜絕對夠大,聲勢絕對夠足。
因此他幾乎沒有留意過聚光燈的暗處,那里不止有所謂18線小演員的坎坷與辛酸,也有數量多出好幾倍的“沉默的中堅派”。
陳一鳴在與他們交流的時候,最大的感覺就是“舒服”。
不卑不亢,因為人家真的不求你什么。
很長見識,因為混的就不是一個圈子。
這撥人踏實、有業務、不高調,以后可以多多合作。
除了演員,桑平和林蕭的幕后朋友也很有幾個,慕“一鏡到底”之名前來,就為了見一見驀然竄起的“名導”陳一鳴。
不過今天來的“嘉賓”比較特別,既不是演員也不是幕后,而是劉東君的父母。
<divclass="contentadv">劉爸說過要全力支持“陳導的獻禮片”,行動上也毫不含糊,劉東君春節過后離家,獨自在外3個多月,劉爸真就做到了不聞不問。
陳一鳴幾次給他打電話,邀請他來探班,都被劉爸推脫了。
直到行將殺青,陳一鳴通知劉爸前來接娃,他才帶著“思兒成疾”的劉媽第一次來到片場。
今天的拍攝安排在晚上,于是陳一鳴大度地放劉東君去與父母團聚。
劉爸選擇高風亮節到底,對陳一鳴表示,既然明天就回家了,今天就還是讓劉東君按照劇組的節奏來,他和娃他媽在旁邊看看熱鬧就行。
在駐地食堂吃過中飯,大家一起上了大巴車,前往最后一場戲的外景地。
關于這場“煙花戲”的拍攝,劇組內部也經歷過一番激烈的爭論。
如果嚴格按照李玉成的戰役介紹來拍,信號彈雨應該發生在天色尚未全黑的傍晚時分。
這樣編排符合戰史,但是觀賞性大大失色,誰家會把煙火大會放在白天舉行呢?
拋開真實戰史完全架空成為必然選擇,這個時候就涉及到在哪里放煙花的問題了。
按照劇情邏輯走,應該是在天馬山的山脊陣地上,我方從山頂往山下打,敵人從山下往山頂打,雙方的照明彈在天馬山上空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