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焦慮反思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其實同一行里的上下游之間,彼此也大多是一知半解而已。
陳一鳴雖然開了記憶掛,但他前世一直在電視劇圈晃蕩,對電影業態的發展演變只限于道聽途說,其實并不算精通。
他清晰掌握的,是互聯網“入侵”文娛產業的大趨勢。
而他不經意忽略的,是電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其實都在承受著社會變動帶來的巨大沖擊。
前世的2009年,華國電影票房62億,一年之后的2010年,這個數字暴漲至102億,增幅高達70%。
如此夸張的漲幅,顯然不可能是電影本身能夠驅動的,因為華國拍電影、演電影的還是同一撥人,里面并不存在基因突變的新人類。
原因只能在電影制作環節以外找,也就是影院、院線、發行以及觀眾。
前世到陳一鳴穿越時,關于華國電影市場的分析已經非常透徹,簡單歸納一下有三個層面的原因。
直接原因有些無厘頭,就是電影票大漲價,從2009年的平均30大洋,漲到2010年的平均35大洋。
5塊錢的漲幅,相當于直接把總票房拉升了15%,刨去漲價帶來的虛胖,55%的增幅是不是就沒那么顯眼了?
間接原因是觀影人次的暴增,從2009年的2億漲到2010年的3億,增長率高達50%。
最終原因則源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世界霸主全世界割羊毛,各國為了自救不約而同地量化寬松大放水。
海量的貨幣涌入,帶動了華國新一輪的大建,特別是商業地產的大建。
超大綜合體在華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讓高端影院在華國飛速增長,影院數、座位數、熒幕數同步遞增。
地基打得更深,樓自然可以蓋得更高。
光看媒體大肆渲染的票房數字,電影產業確實是錢景一片大好,然而只有行內人自己清楚,電影從業者的日子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過。
電影圈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焦慮。
制作方是最早開始焦慮的,也是最早陷入麻木的。
1997年一部《泰坦尼克》,像一頂綠帽子一樣戴在華國電影人頭上,一戴就是12年。
從《英雄》開始,到《赤壁》截止,一連串的國產大片攻勢此起彼伏,終究還是功虧一簣。
最后終結好萊塢電影票房冠軍的,是下一部好萊塢電影,也就是2009年的《2012》,和2010年的《阿凡達》。
國產電影奪回歷史票房冠軍的年份,一直遲至2015年,彼時華國的熒幕數已經邁上3萬塊大關,是《阿凡達》上映時的足足5倍。
某種意義上講,華國電影人屬于時代大潮的搭車人,先是躺平,再是躺贏,本身實在沒什么可驕傲的。
看看2009年的票房總榜,過億的電影一共16部,其中國產電影9部,平均下來,一個月都攤不上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