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對于陳一鳴的橫空出世,國內還真有不少煞有介事的分析,認定陳一鳴就是個擺在臺前的花瓶,幕后肯定另有高人。
不然實在沒辦法解釋,《魔都假日》那純熟的商業片節奏與技巧,這是華國導演普遍缺失的東西,很多拍了半輩子電影的老導演都玩不轉。
也是因為這個理由,有媒體就提出一個推斷,認為《魔都假日》的真正導演是莉莉他爹,為了捧女上位甘心讓陳一鳴這個毛腳女婿得名聲,還拿出老科林自導自演的mv當證據。
畢竟開腦洞也要遵循法則,誰都知道國內導演大多數沒那個能力,少數有能力的也早就功成名就,犯不上藏頭露尾地當槍手。
于是老科林被遙拜為岳父,隔著太平洋喜提好大兒!
今天以前的陳一鳴,完全不需要考慮友邦驚詫的問題,胡說八道也好,神秘主義也罷,都不會對他產生什么影響。
但是如今面對國外記者,再滿嘴跑火車就不合適了。
陳一鳴用一個較為浮夸的哈哈哈,把自己內心的無措與尷尬一筆帶過,然后大腦瘋狂轉動,絞盡腦汁地尋摸一個相對靠譜的回答。
“可愛的女士,你一個人的贊賞,超過了昨晚兩千人的掌聲,此時此刻,你讓我前所未有地膨脹,幸好我有足夠的自知之明。
包括這次來戛納,也只是來見見世面長長見識,能入選主競賽單元已經是我最大的幸運。
至于《魔都假日》的票房成績,那真的不能說明什么,完全是運氣使然。”
克羅艾當即反駁,“不不不,陳你過分謙虛了。一年時間兩部長片,而且都十分優秀,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訣竅。”
戛納場刊的記者,專業性果然不是普通記者可比,陳一鳴的忽悠沒能奏效。
<divclass="contentadv">想了想他答道,“談不上訣竅,還是我剛才說的,我有足夠的自知之明。
在我看來,導演可能是電影制作中入門最低上限最高的崗位,只要你能找到靠譜的幫手。
我最幸運的地方在于,結識了很多電影領域的好朋友,他們不僅具備優秀的專業能力,而且不會挑剔我的學科與背景,愿意陪我發一次瘋。
在發瘋的過程中,我盡力保持住了頭腦的部分清醒,沒有從頭瘋到尾,也許這就是《魔都假日》和《1951》得以順利制作完成的原因。”
克羅艾對陳一鳴的說法很感興趣,果斷拋開采訪提綱繼續就此聊下去。
“陳,我從很多導演那里同樣聽到過類似的說法,拍電影是一種瘋狂的行為,他們無比投入并享受那種在掌控與失控之間游離掙扎的快感,你對此怎么看?”
陳一鳴笑道,“我想你誤會了我的意思,你所說的瘋狂狀態是導演們創意勃發的表現,我所說的發瘋,就是單純的發瘋。
至少我劇組里的朋友們,最早看到我的劇本和分鏡稿時,都是這樣評價的。
在我跟伙伴第一次聊起公主在魔都出逃這個點子時,我的美術指導第一反應就是問我,你這是拍電影還是拍短劇?
然后我告訴他,這本薄薄的分鏡稿就是電影的全部內容,他直接沖我喊道,你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