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互動影評
8月17日下午5點,《1951》的第三場放映,在影節宮的德彪西放映廳正式結束。
《1951》參加開幕式的原班人馬,在陳一鳴率領下登上舞臺,與現場的眾多影迷互動交流。
對于電影節的參賽影片來說,這個環節并不一定是令人歡欣鼓舞的。
比如就在這個影廳,上一場結束放映的高盧電影《顫栗》就被狂噓了一通。
本地觀眾毫無“支持國貨”的自覺,覺得不好看除了不喊“rnm退錢”,難聽話一句不會少。
從現場反響來看,《1951》的觀感還不錯,前半段有十幾個觀眾退場,其余的觀眾都坐到了最后。
陳一鳴一行人坐下之后,場內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和口哨聲,5人只好再次起身,鼓掌鞠躬向觀眾致意。
在駐場翻譯兼司儀的組織下,秩序終于恢復。
按照慣例,陳一鳴他們要回答3-7個問題,沒人提問就回答3個(別問為啥沒人問還能有3個),問的人多就回答7個。
第一個被點到的觀眾是一位高盧男青年,他問陳一鳴,“電影很好看,但我完全沒聽說過半島戰爭,是導演你虛構出來的嗎?”
關于兩部電影的不同點,你得去問兩位導演,我倒是能講講我自己的不同點。
以往的戰爭電影,特別是反映火線交戰的電影,往往會傾向于采用大量直接性的爆炸、血漿、臟污來凸顯反戰立場、引導人物弧光。
似乎有一個,就是偵察小組里被敵人觀察手擊中的士兵。
小劉同學大大方方地接過話筒,用磕磕巴巴的高盧話背了一遍簡歷,大大迎合了本地觀眾的自尊心,現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段一寧得意地朝陳一鳴努了努嘴,意思是你看哥們兒還有粉絲追到戛納來呢。
《1951》與堅果影片《十四個月》、不列顛電影《利益攸關》同為3.0分,并列第三。
當天晚上,《每日銀幕》正式發布了媒體評審團的第一期場刊評分,《1951》以3.0分暫時排在并列第3位。
從這個角度來講,《1951》確實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質,它第一次嘗試把三一律的戲劇原則跳出時間運用于空間。
雖然也有評委認為,《1951》是由長鏡頭拼接而成的電影,只不過拼接得更加隱蔽,但論其實質,終究不同于《奪魂索》這種徹底一鏡到底的開山之作。
男青年聽完翻譯就愣住了,好半天才交出話筒重新落座。
如果把約束條件限定得更為嚴格一些,《1951》已經做到了它可以做到的極致,即引導觀眾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整且不停頓地游歷限定的空間。
這是一個金發微胖的雀斑女生,她問的是劉東君。“木,你的表演讓我收獲了一個愉悅的下午,能介紹一下伱自己嗎,我現在是你的粉絲了。”
波拉克對此種觀點極力反駁,在他看來,電影論其本質就是視覺欺騙的藝術,評價電影的出發點,始終應該是電影本身,而沒必要及于其幕后制作。
段一寧毫不猶豫地插話拆臺,“我可沒想那么選,別甩鍋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