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騰笑呵呵地補充道,“還是眨了幾下滴,起碼掏錢沒試映時爽快了。
更可悲的是,華國自己的文化精英們,同樣缺失評價的話語權,以至于不得不將目光轉向國外。
就算陳一鳴走訪眾多老兵,編排的劇情全部源于真實戰史又如何?
在某些人的固有認知中,那些事跡就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在電影里出現,那必然就是假的。
陳一鳴端詳著手里的戛納獎杯,只覺得荒謬。
爬完了蒙特利爾,接著爬洛迦諾,履歷刷夠了就繼續爬柏林,能獲獎再爬威尼斯,繼而戛納,直至金球、奧斯卡。
一個是公映之后的票房,小美你具體講一講。”
于是一波又一波華國電影人,變身為攀登者,沿著不同等級的國外電影節前赴后繼地發起沖鋒。
排在最上面的幾篇長評,基本都是4到5星,贊同數全部上千。
“片尾曲是最大的敗筆,像正片一樣全部自然聲不是很好嗎?畫蛇添足!”
那時候的電影節,已經淪為品牌展示的秀場,比起獎杯與榮譽,紅毯才是真正的重頭戲。
眼皮還沒闔上,房門就被“砰砰砰”地敲響,陳一鳴認命地下床開門。
“一鳴,兩件事,說不定會牽扯到明天的路演,你最好知道一下。
陳一鳴自認沒有能力叫醒裝睡的人,他也根本不想浪費那個力氣。
大壯說完之后就干脆利落地領著小美潤了,陳一鳴重新躺回床上,卻怎么也睡不著了。
七大院線整體排片率在42%左右,再往下的省域院線的排片率只高不低。
然而兩個數字一除,不過1200萬觀影人次,而當年華國擁有12億人口。
“從昨天傍晚開始,國內各大媒體平臺開始大量出現《1951》的負面評論。
在1993年的華國,電影還屬于精英階層的裝飾品,4元一張的電影票,對于很多老百姓來說,尚且屬于奢侈的消費。
在那個年代,大多數的華國老百姓與電影是絕緣的,他們從來不在電影的評價體系之內。
歸根結底,是時代變了啊。
同樣是一星評價,然而陳一鳴不認為對方是在故意抹黑,因為《1951》確實是在炫技沒錯嘛,不炫技哪來的金棕櫚呢。
……
所以,對于華國人來說,還有必要一心一意地扒著歐洲三大和金球奧斯卡么?
陳一鳴把思緒繞回到最初想到的那個問題,他手上的這座金棕櫚,對華國電影意味著什么?
很遺憾,大概率不會有什么用,甚至對于他自己,光環效應可能也維持不了多久。
陳一鳴又笑噴了,趕緊把這一頁截屏保存下來。
這兩條2星評價,單拆開來都挺正常,湊到一起莫名喜感。
它們用一種行為藝術的方式,形象地呈現了電影導演的左右為難的尷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