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路演暴論
所謂路演,其實就是造新聞。
想要堆高票房,首先得讓觀眾知道有你,其次得讓觀眾買得到票,最后還得讓觀眾樂于發表意見。
這就對應了電影宣發的三個關鍵環節,廣而告之,院線排片,口碑傳播。
第一個環節廣而告之,顧名思義,就是大規模的打廣告,包括線上廣告和線下廣告。
2010年的時候,電影圈對線上廣告并不算特別重視,原因是花錢沒有實感,效果也很難評估,因此都是試個新鮮淺嘗輒止。
發行和院線經理們更熱衷的宣傳方式,還是傳統的電視+地推。
商場廣告牌、公交站牌、地標廣告、電視或廣播廣告,盡可能地把信息推送給城市里的每一個居民,至于能不能讓他們走進電影院,全看緣分。
反正以陳一鳴當撲街導演之前混跡廣告圈的經驗,線下廣告的信息到達率一般在1-3%之間徘徊,正向反饋的概率還要再乘以10%。
也就是說,看到電視或線下廣告的路人,最終被打動進而走進影院的概率,每一千人里不過兩三個人而已。
因此電影圈會有扛票房的說法,大導演或是大牌演員,是投資人的首選,也是宣發的重點。
就是因為其知名度,可以大幅降低廣而告之的成本,同時大幅提升拉動路人走進影院的幾率。
與此同時,圈子里只要冒出一個當紅新人,資源就會快速向其集中,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按理說資本厭惡風險,其實不該這樣孤注一擲,可是沒辦法,自上而下的宣傳方式,決定了必須要有一個錨定的坐標,沒有這個坐標,所謂宣發就等同于空對空大炮打蚊子。
費錢費時費力地搞完廣而告之,接下來第二個環節院線排片,又是一個大坑。
市場規律之下,上座率高單場票房就高,排片跟著漲,上座率低單場票房就低,排片跟著跌,就這么簡單。
然而在電影行業,市場規律從來都不會如此純粹。
因為排片高、票房高與利潤高這三者并不必然等價遞進,在片方、發行、院線、影院多方博弈的業態下,幾方彼此之間都有大把利益勾兌的空間。
隨著華國電影從業公司的大量上市,這個博弈網絡還要加上股價波動帶來的巨大利益,于是片方內部又分化出投資人、制片、導演乃至演員的不同立場。
背后的這一系列刀光劍影,反映到排片率上,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同期上映的電影,呈現出極端的兩極分化。
有勢力有背景的“大哥”,空場都能把排片率占住,而“小癟三”再能打,也只能撿到一點早場、午夜場的殘羹冷炙。
不過不管是“大哥”還是“小癟三”,最終都要經受觀眾的檢驗,因為他們才是票房的最終貢獻者,也是維系電影產業鏈條的唯一力量。
這就是宣發的第三個環節,口碑傳播。
電影就像是明星,好口碑或是壞口碑,都好過沒口碑,夸也好罵也好,都好過看完拉倒。
好電影能把觀眾轉化為自來水,壞電影能讓觀眾變成天然黑,兩者都能對票房產生正向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