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資本,數字可以虛構,輿論可以操控,口碑可以逆轉。
當電影不是文化商品而是資本游戲的時候,當拍電影很搞笑地不再通過票房賺錢的時候,電影人只能接受或者同流合污或者避之一隅的結果。
不過陳一鳴估計,自己那時候應該已經退休了。
他自認做不到像國師那樣,跨越四十年風云變幻,始終穩穩踩住時代的節拍,七十多歲的高齡依舊可以玩兒轉新規則。
陳一鳴只能含糊帶過,“那是未知的遠景,咱們還是腳踏實地吧。
馬董,《1951》才下映,想見到回頭錢至少也得轉了年春節過后,全收齊怕不是要到下半年,你想大展拳腳,也得手里有米才行啊。
所以我覺得咱們可以先提前做點準備工作,接下來的小半年辰光,再耐心觀察一下。
老唐、老賈那邊,可以讓他們先接幾個外活摸摸路子,接活的時候盡量貼近我說的那幾個類型,《建國大業》過后,會有很多國產片扎堆上映,樣本應該不難找。
畢竟我說的腰部群體也好,類型片基本盤也罷,都是理論上的推測,并沒有多少實感。
利用等米下鍋的這段時間,老唐的團隊在線下,老賈的團隊在線上,可以把行業調查做得再扎實一些,正好用別家的資源收集自家的數據,賺錢摸底兩不耽誤。
另外,既然要做大做強,每年不止開一個項目,鉑爵就得有自己的制片團隊。
大壯,現階段國內這種人可是稀缺資源,沒想象中那么好找。
類型片的商業邏輯,就好比搭積木,導演、編劇、演員、幕后,一切參與者都是零件,隨時可替可換,某種意義上,說是好萊塢的制片人中心制也不是不行。
編、導、制作方面是我這個創作總監的分內事,但是我不會分身術,做不到全程釘在別人的劇組里亦步亦趨,真要那樣,我自己動手不是更省事?
所以得有一個制片人,能代表我貫徹項目會議上確定的制作思路,管住天生放飛的導演。這就決定了他得懂電影制作,不能被幾句科班術語繞昏頭。
<divclass="contentadv">還是這個制片人,要代表你管住流程管住預算,因此他還得懂劇組里的各種貓膩,知曉行情熟悉圈子,這樣才能不被坑。
先不說這種全才找不找得到,即便真能找到,你要怎么安置人家,上升通道怎么設計?
我倒覺得,在尋摸人選的同時,多培養培養小美才是真格的,至少你我都信得過。”
大壯聽得點頭不止,雖然對陳一鳴所說的“類型片理論”尚未完全認同,但是陳一鳴最后講述的這段“持幣觀望”戰術,他接受的倒是挺順暢。
他到底開公司當老板有幾年時間了,從小有耳濡目染,知道信得過又有能力的項目主管有多難碰,明白沒有人才什么業務都是空談。
陳一鳴見大壯聽進去了,當即起身走人。
“行了,就剛剛這些夠你忙活一陣了,可別再催著我開工了哈,我接著休假去。
房子我等你消息,別給我找老大的,我一個人住不過來,也住不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