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未知遠景持幣觀望
陳一鳴說完之后,把筆一扔,重新泡了一壺茶,靠在椅背上翹上二郎腿喝茶。
大壯拿起那張紙盯著出神,好一會兒過后起身也去拿了紙筆,在紙上各種劃拉,一邊劃拉一邊念念有詞。
十幾分鐘過后,大壯抬起頭說道,“一鳴,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千萬出頭的投資,演員、場景、服化道等等的選擇就很有限了,相應地,對劇本和導演的要求就會很高。
同時,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特效只好能省則省,觀眾會愿意買票進電影院看電視劇嗎?”
陳一鳴笑著雙手虛拍,“騰少這不是對未來趨勢把握得挺精準嘛,將來還真就是這樣,垃圾電影當電視劇拍,精品電視劇當電影拍。
電影可以搞慈善公益場,不要錢免費看,電視劇自然也能搞vvvip,想看完要充三回會員。”
馬玉騰只當陳一鳴是在開玩笑,“一鳴我說真的,我不懷疑你寫故事的水平,但是你說的那幾個類型,似乎都沒有必須看大屏幕的理由。”
陳一鳴拍了拍額頭,嘆道。
“時代變了啊,大人!
如果你真正認同我所說的單片上限3000萬觀眾的市場規模,那么伱就不能不同時認同相應的幾個推論。
其一,觀眾群體上了一定規模之后,觀影頻次一定是金字塔型的,我們瞄準的,是年觀影次數兩位數的腰部以上群體。
對于他們來說,每個月看上幾次電影,是生活方式與消費習慣,跟內容與熱度無關。
想要籠絡住他們,不需要在年度排行榜里擠進前十,只需要在同期電影里坐三望二。
我這樣說,你還覺得獲得24萬觀影人次遙不可及嗎?
其二,既然我們認同有這樣一個習慣出入影院的群體存在,我們就得認同他們意見領袖的地位,以及挑剔、多變的口味。
現在市面上大雜燴囫圇一堆的電影產出,一定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我才說要類型化,電影調性要清晰可辨。
其三,如果我們認同兩大金主加速進入電影圈的判斷,那么今后幾年,觀影人次的翻倍擴充就是顯而易見的。
當單片上限在幾年后達到6000萬、1個億觀影人次的時候,觀影群體的分化會更加明顯,不過到了那個時候,主角可未必是我們制片公司了。
所以,我們得走在潮流的前頭,至少要走在兩個狗大戶前頭,現在類型片尚屬初露端倪的節點,正是新公司冒頭的最佳時機。”
大壯不明所以道,“一鳴,前兩條我還能理解,第三條怎么聽不懂呢,看電影的觀眾越來越多,那不是好事嗎?”
陳一鳴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么解釋,因為移動互聯網+金融資本兩相結合的巨大威力,超出了基于常理的推測和預見。
所謂的信息繭房理論,不親身經歷是很難理解的,誰知道標榜著分享與自由的互聯網,發展到瓶頸之后會那么兇狠和貪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