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一看,迪士尼動畫片里,木蘭出場時的人設是個調皮搗蛋的假小子,還真是一個有邏輯的改編。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看來當時的軍士是穿鐵甲的。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勛官制度似乎是唐朝的,出現在南北朝的樂府民歌里,有穿越之嫌啊。
不過他再一想,樂府詩流傳下來之后,歷代文人墨客多有潤改,也許現在的木蘭辭,是唐朝人修改過的版本。
說到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是“天可汗”么,沒毛病。
就是這個策勛十二轉,想細了實在是不合理。
要知道,十二轉已經是名為上柱國的最高一級封賞,此等勛賞,實在難以想象會授予一個連續十二年領兵在外的平民武將。
這跟當代軍隊里的7級技術士官可不一樣,古代勛官直接與兵權掛鉤,參照先秦兩漢,上柱國唯有大勝還朝的領兵主帥才有可能領受,主帥以下的各級將校,是絕對無緣染指的。
所以這里只有一個合理解釋,就是策勛十二轉與前面兩句詩里的天子、明堂一樣,均為文學修辭。
也許木蘭在軍中曾有升遷,但一定不會是高級將領,多半是中下級軍官。
這也能從末尾的火伴皆驚忙中看出來,同一撥人打了十二年仗,居然都沒多少折損,可想而知戰斗烈度并不很大。
而且一出征就是十二年,顯然不是主動出擊的戰役行動,衛戍邊疆的意味更濃重一些。
這樣看來,花木蘭其實屬于邊地戍卒,服役12年立下很多功勞,才會在回鄉之前先去京城敘功。
<divclass="contentadv">最后,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這又是個什么樣子的妝容呢,很難想象啊。
陳一鳴把木蘭辭反復捋了幾遍,發現讓自己頭痛的問題更多了。
他所追求的史詩感不僅沒能具象化,反倒被自己一通分析,變得更薄弱了。
說起古裝大片的史詩感,其實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套路或標準,不同的導演,自然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不過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大體路徑總是一致的。
首先要選擇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大背景,主人公則是卷入其中的一個小人物,可以是史書中有記載的,也可以是完全虛構的。
這個小人物會在時代大背景之下,因為種種機緣巧合,成就一番不屬于小人物的大成就。
然后,出于西式的人本理想,小人物要么以身為引息爭止戈,要么急流勇退回歸平凡,與之相對的,則是大人物們周而復始的爭權奪利,把諷刺感和宿命感的余味拉滿。
需要指出的是,歷史古裝大片其實是一個西式概念,別看華國從上世紀末開始,各種電影電視劇把古代史拍了個遍,但其實并沒有走出自己的路子。
雷德利-斯科特拍《天國王朝》,會把主人公設定為小鐵匠。
同樣,彼得-杰克遜拍《指環王》,第一主角是既不懂武技也不通魔法的霍比特人弗羅多,而不是天選國王阿拉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