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這就是拍得越多,忘得越快么?
好一會兒他才遲疑著說道,“應該是王小剛導演的《夜之魘》吧,假死的太子戴著面具在舊情人的婚禮上擊鼓,每次重看都能琢磨出不一樣的味道。”
觀影經歷最豐富的林蕭則被問到一愣,他在思考良久之后才道,“真是悲哀,一群自詡為文化精英的家伙拍了二三十年電影,結果最打動我的卻是一部電視劇。
看來看去,我還是覺得上方谷的大雨滂沱最能代表我看歷史劇的心情,一言兒括之,就是悲涼。”
陳一鳴放下筷子一一點評,“大壯,你的感受來自于是最直觀的視覺體驗,相信看完《無名》之后跟你一樣,認為秦軍強自秦箭的觀眾不會是少數。
這是歷史大片廣而告之的作用,雖然我們根據常理推斷一下也該知道,《無名》里的秦箭射程根本就不科學。
奈何大部分普通人并不在意這些,因為那段歷史離他們的生活太過遙遠,不當吃也不當喝,看個熱鬧而已,實在沒必要較真兒。
而且這個顯而易見不符合史實的信息,有什么壞處嗎?其實并沒有,反而還挺提氣的,畢竟知道自己祖上闊過,正常人內心都會覺得舒坦。”
他又點了點古越河,“老古的記憶影像要比大壯深入一些,能在電影里感悟到歷史人物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想要領悟到這一層,其實需要一個潛在前提,就是老古做過功課,知道《夜之魘》所依托的五代十國大致是個什么樣子。
在此基礎上,電影里那些殺兄娶嫂、父子相殘、夫妻反目的劇情,在老古眼中才不會違和,因為那就是一個道德崩壞的時代,史書上的記載甚至更加不堪。
既然背景設置得很貼合,為什么《夜之魘》的口碑和票房又都很差勁呢?
我想時代背景肯定是原因之一,一個心理正常的普通人,想必不會愿意花錢到電影院里親歷一場倫理慘劇。
有點知識儲備的觀眾,由電影再聯想到史書,估計觀影體驗會更加糟糕。”
最后陳一鳴看向林蕭,“林大神的境界要更進一步,他的視角已經抬升到整個華國的歷史與文化,所以他在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時,先給自己加上了一層悲天憫人的濾鏡。
元代詩人張養浩說的好,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千年華國歷史,普通人都是被帝王將相踩在腳下的泥土,二十四史翻開來,都是吃人二字。
當代觀眾看古裝歷史大片,是把自己代入縱馬奔馳叱咤風云的主角,還是圍在主角身前馬后的小兵龍套?
大壯和老古顯然代入在主角身上,看電影是件快樂的事,沒人愿意自尋煩惱。
老林則是圣人視角,一視同仁地俯視著主角和龍套。對前者不以為然,對后者心懷憐憫。”
林蕭第一反應就是反駁,然后他在陳一鳴注視下,嘴唇動了幾下,辯解的話終究沒有說出口。
他自己很清楚,悲涼二字,是妥妥的精英體驗,所謂與底層百姓充分共情,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