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情書鬧劇
其實青春片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嚴格意義上都算不上是一種類型。
因為青春這個詞,指代的其實是目標受眾,字面意思就是拍給年輕人看的電影。
于是青春后面又可以加上各種類型片的后綴,這在國外已經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子類別。
比如青春喜劇,代表作《美國派》系列。
青春驚悚,《驚聲尖叫》、《死神來了》。
青春愛情,《情書》、《怦然心動》、《初戀這件小事》。
在好萊塢,青春片其實是給剛出道的演員練手用的,地位類似于華國電視劇圈子里的古偶劇,靠臉吃飯的幼生幼花都要先在這里撲騰一下,撲騰出水花了才有資格繼續往其他類型攀爬。
而華國電影目前發育度太低,哪怕是入門階段的青春疼痛電影,都還沒有拍出什么名堂。
陳一鳴實在不想摻和這個臭水溝,現在賺錢一時爽,隔上幾年坑底躺,名聲實在是不好聽。
所以要么整個純愛的,比如《情書》,要么就把腦洞開的大大的,比如《回到未來》。
小鋼炮老老實實地選擇走馬觀花,陳一鳴同樣沒膽量深究內里。
陳一鳴光速下線,完全沒理會對話框里無能狂怒的祥瑞。
這是一則典型小日子風格的青春寓言,基于學生時代十分常見的同名異性梗,講述了一個君明我懵懂的暗戀故事。
過去二十年華國的社會變動太過劇烈,父母與兒女之間的代溝簡直是東非大裂谷,而且華國面積廣闊發展不均,共同的記憶錨點很難構建。
陳一鳴索性問得更明白一些,“給你一個機會回到學生時代,你會不會去追求曾經望而卻步的男神?”
不過這個守則多少反映了祥瑞的主觀傾向,既然拿定主意退后一步做監制,那么就要尊重祥瑞這個導演的權威和地位,劇本框架自然也得參考祥瑞的意圖搭建。
前者商業性更強套路也更成熟,但魔改成華國版本卻有些難以繞開的障礙。
這片子前世1995年上映,挪到2011年的華國,從節奏到風格再到演員全都得改。
比如面對誘惑的丈夫,不管是假動搖還是真出軌,最后一定要回歸妻子和家庭。
這東西就不是拍給同齡人看的,主題與受眾其實存在一個錯位。
當然感受得到!
或者浪跡天涯的槍手,救人也好殺人也罷,結局一定是繼續流浪。
青春疼痛電影的敘事邏輯就在于此,陷入其中的觀眾感受不到電影的狗血編排與刻意煽情嗎?
如果拍的是高中生活,那么受眾一定不是高中生,而是高中畢業生。如果拍大學生活,那么受眾一定是職場新人。
他其實對祥瑞教授的教條想法頗為不以為然,所謂的守則,不過是好萊塢商業套路的陳詞濫調罷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
觀眾既然已經認同電影開頭賦予主角的人設,那么其人物弧光就要符合觀眾的預設期待。
這其實與王小剛制作《大地震》時面對的困境如出一轍,站在歷史下游回望過去,必定會帶來后現代對現代的解構與批判,而過去二十年的歷史,恰恰有很多東西不能拆開來細看。
《回到未來》與《情書》其實都是這個架構,過去與現在兩條線平行推進,前者是為了引導過去的一段歷史回到正軌,后者則是逐步揭示一個被忽略多年的塵封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