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問題,你如實回答,你覺得一個人對于學生時代難以忘懷的遺憾,應該是珍藏的,還是懊悔的?”
<divclass="contentadv">祥瑞被問得一頭問號,“伱這前言不搭后語的,讓我怎么回答?遺憾就是遺憾嘍,如果能夠挽回,那還能叫遺憾嗎?”
所以能走的路子,只有后一個《情書》。
祥瑞一臉不屑道,“屁的男神,我班上的男生全是歪瓜裂棗,看了就倒胃口好不好,還望而卻步?他們也配?
可以挽回,也可以釋然,正反方向不拘,都可以講一出好故事。
陳一鳴一直覺得,青春片是一個頗具反諷意味的命名方式,表面上刻畫的是青春,實際上描述的卻是回憶。
“一鳴,有什么事剛才忘記說了嗎?”
沒錯,雖然都把這部時空穿梭的電影歸入科幻片,但在陳一鳴看來,《回到未來》的第一部就是青春片的底子。
陳一鳴如果不想靠撒狗血掙爛錢,就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即如何編排回憶中的遺憾,在引發觀眾共鳴的基礎上,做到悲而不俗,或是諧而有趣。
前世到陳一鳴穿越時,逆轉時空這個點子在青春片領域已經爛了大街,從《重返二十歲》到《重返十七歲》,青春期的每個年份都有電影占位,主角更是男女老少一個不落。
也就是說,開頭從現實生活起,結尾以現實生活終,半世青春折返,歸來仍是中年。
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是為了某個電影情節吧?如果讓我回到當年那個時候重新做決定,那么只有一個結果,就是維持原狀。
華國前有《夏洛特煩惱》,票房破十億,后有《你好李煥英》,直接飆到五十億。
當然,我指的是商業化的類型片,藝術電影不在此列。”
我的理解是,電影之所以能讓觀眾代入,必定是源于場景與人物的真實性,這是貫穿整部電影的情緒紐帶。
只不過他們當時看的,早已不是電影中的人物,而是回憶中的自己。
思路整理到這里,陳一鳴再次彈開與祥瑞的視頻通話。
而只要聯系到回憶,就一定會牽扯出遺憾。
因為只有共同的回憶,才能引發情緒的共鳴,沒有誰會對被劇透的內容感同身受。
這次接通得很快,祥瑞剛好在電腦前工作。
這個點子的內核,就是回憶中的遺憾。
只不過,電影講述的,是上一代父母一輩的青春。
只因情未了,方有意難平。
“好我知道你的想法了,我這里忙著,先掛。”
編劇課的教授跟我們講過一條商業電影的守則,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電影過程里可以放開來探討各種可能性,但結局一定要回歸現實主義。
小日子電影那種喪喪的味道華國演員整不出來,全片氛圍也與華國學校格格不入,而影片的慢節奏只適合初代文藝青年的口味,當下的年輕人很難有那種耐性。
現階段的華國影迷,還沒被青春疼痛電影反復鞭打產生足夠的抗性,直接上反潮流的清新風難免不合時宜,曲高和寡的結果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保險的改編思路只有一個,就是往歡喜冤家的鬧劇方向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