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三幕結構開放結尾
這次魔改是給祥瑞捉刀,因此只需要搭出框架,其他的細節完全可以扔給祥瑞去填充。
于是陳一鳴按照以往的習慣,攤開一大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根90分鐘的長軸。
還是經典的三幕式結構。
前15到20分鐘是開頭,交待主角,觸發事件a鋪墊性格,引出意難平的事件b和關鍵道具情書,然后再編一個合適的理由,把視角由當下踹到過去。
接下來45到55分鐘,是事件b的發展,同時也是青春片的懷舊部分,直至事件b完結。
最后15到20分鐘,主角回歸現實,反轉并與自己達成和解,電影結局。
首先要確定,選誰做主角。
小日子的《情書》選擇的是女主視角。
中山美惠大美女一人分飾兩角,在男女主同名梗之上,又設計了一層前后女主撞臉梗的俗套。
這個男女主設定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但是在青春片尚未爛大街的當下,還是頗具新鮮感的,要知道主流的女頻小說網站里,寫文的大大們還在耍天才基本法呢。
有道是小時學渣大時學霸,玩兒反差就要貫徹到底。
男人的互動就此展開,先打籃球再打人,打完說開鐵哥們。
到了接親環節,又不得不接受伴娘團的百般刁難。
令人意外的是,兩個星期之后,男主居然接到了回信。
<divclass="contentadv">原版《情書》在這里帶了些搞笑的懸疑,因此用的是打印信件,陳一鳴不打算節外生枝,直接安排女主手寫。
男主從筆跡中很容易就辨別出來,寫信的正是女主,她怎么會在當初的高中呢?
電影的結尾,陳一鳴當然不會像原版《情書》那樣煞風景,偏要把男主搞死來玩兒物哀。
高二那年,男主跟隨調動工作的父母轉入二高,因為身高和成績被安排坐在“差生專座”。
主線的學外語是陳一鳴特意保留的,靈感來自于原版的《情書》,不過陳一鳴做了本地化改編。
強調身高還有一層寓意,就是可以名正言順地獨享最后一排緊靠教室后門的“差生”專座,再額外營造一層學習不好的刻板印象。
實話實說,也就是這部電影比較古早,但凡往后推個10年,這個套路肯定要被長了見識的觀眾噴不真誠。
人物關系上,男配與女主是初中同學,男配考入市里最好的一高,女主中考發揮失常進了較差的二高,女配則是男配的親妹妹。
陳一鳴沒有做過詳細的統計,印象里華國的青春片,絕大多數都從男主視角來展開敘事,女主視角的少之又少。
同時基于國內校園的常態,劇情發揮空間更大的必定是男生,廁所抽個煙啦,操場約個架啦,諸如此類的較為出格的行為,都相對容易安排。
一直沒什么目標的男主由此有了奮斗的方向,他廢寢忘食地苦學外語,只為了讓外語考試的卷面成績追上女主,讓自己多幾次與她交換卷子的機會。
女主以為與自己通信的是男主的女朋友,想通過自己更多地了解男友的少年時代,于是就搜腸刮肚地在記憶里定位兩人數量不多的交集。
這樣懷舊部分就呈現為兩個視角的并行展開,同一場景男女主各有各的記憶,情感張力一下子就豐富起來,那種微妙的心靈觸動,也更容易為觀眾所理解。
回憶部分陳一鳴只拉出了情感主線,內容的拆分與填充則通過男主與女主的往來通信。
而女主也在多次通信與回憶之后,對本已淡忘的那個同名男生有了更為清晰的心理拓印,在最后一封信里,她知道了一個隱藏在校園角落里的秘密,得知了一個男生真摯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