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故事感無窮盡
2011年的國慶檔,王小剛的《大地震》對上了韓三爺的《建黨偉業》,然而媒體上頻繁曝光的,卻是根本沒有作品上映的陳一鳴。
那天在襄城的媒體吹風會,陳一鳴可以說是舍命陪君子,有問必答一直陪記者們聊到吃晚飯。
王導求錘得錘,他過去兩個多月隔空@陳一鳴的所有問題,全被記者翻出來攤到陳一鳴跟前。
陳一鳴有一說一逐個回復,絕對不讓王導留下遺憾。
于是整個國慶假期,記者們簡直開心死了,天天都有東西寫。
兩個大導演一來一回先寫一篇,電話聯系王導再來一篇,采不到王導就采王導同陣營的明星,總能編出點新花樣。
陳一鳴本人則壓根兒沒關注自己在輿論場的風云再起,整個假期他都在皇城鎮。
林蕭、齊郁、崔放、王禮滎再加上跟班王威,幾個人一頭扎進鎮外的胡楊林,研究《木蘭》的第一場戲該怎么拍。
雖然陳一鳴根據兩個攝影師的試拍素材完成了詳細的分鏡稿,但是實地看過之后,他發現需要調整的地方非常多。
《木蘭》跟《魔都假日》和《1951》都不一樣,不夸張地說,這部電影才是陳一鳴穿越以來的第一次大考。
《魔都假日》是一個mtv小品,根子上其實是電視劇的拍法,只是在個別場景添加了一些電影化的元素。
只要對《魔都假日》做一下拉片,就能知道這部電影的技法有多乏善可陳,全程平鋪直敘,可以說是毫無起伏。
受限于時間、預算和技術條件,《魔都假日》只能那么拍,想高級也高級不起來。
而《1951》則是另一個極端,偽一鏡的拍攝方式,把可用技法直接給框死了。
陳一鳴已經竭盡所能地填充鏡頭內容、添加節奏變化,但是單一視角規定了表現力的上限,這就是所謂的人力有時而窮。
其實按照常規的升級順序,陳一鳴應該考慮拍攝一部內景戲居多的劇情片,先把燈光的變量控制在一定范圍,探索運鏡、色彩、構圖等攝影技法的表達上限。
一下子跨越到外景既多變化又復雜的《木蘭》,使用極難控制的自然光,步子邁得確實有些大。
但是眼下已經箭在弦上,陳一鳴再沒有把握,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也正因為如此,他對開機之后的第一場戲,胡楊林里的木武相會,看得非常重。
十月份的塔拉草原,景色怡人,體感卻并非舒適。
此處的海拔在2500米左右,晝夜溫差極大,想抓住日出那一刻的魔術光線,就必須天不亮就頂著吸飽了露水的薄霧出發。
空氣又濕又冷,還沒走到樹林,寒氣就已經滲透到骨頭縫里。
遠看是一片橙黃色的胡楊林,走進去就會發現,枝葉其實是躍動斑斕的,每一片葉子的顏色都有著細微的差別。
等到太陽露出地平線,低角度的光線照進樹林,樹葉的顏色差異瞬間放大了數倍,鏡頭里簡直是蘿卜開會。
擔任光替的王威臉上,已經成了顏料鋪子,表情全部被遮蓋,什么情緒都別想出得來。
連著嘗試了三天,眾人達成一致,放棄。
這種情況,如果不想換景,解決方式無外乎兩種。
其一是拍攝時加濾鏡降低飽和度,把調色的重任交給后期。
其二是用道具手段增強樹林里的晨間薄霧,相當于給鏡頭添加一層物理濾鏡。
陳一鳴決定雙管齊下,這邊把在魔影廠道具車間盯進度的路平叫來皇城鎮,那邊則讓齊郁、崔放帶著王威試驗降飽和度拍攝,然后把素材發回魔影廠調色。
事實證明后期調色并不是萬能的,面部細節損失太多,舍本逐末了。
既然如此,就全力攻關封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