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平要完成的任務很簡單,把正常情況下位于腿部以下那薄薄一層霧氣,擴散到樹冠頂部,營造出薄霧籠罩整片樹林的效果。
<divclass="contentadv">陳一鳴特地從八一廠借來了拍《1951》時合作過的煙火師羅寶河,跟路平一起開發最自然貼合的霧氣。
10月7號,羅寶河與路平基本實現了霧氣延伸的效果,每5個發煙罐可以覆蓋方圓三十米的范圍,大概能支撐3分鐘的拍攝。
拍攝時所需要的面部高光,則由王禮滎老爺子的打光來補足。
隔天這場戲的一眾小演員由老師和家長帶著來到皇城鎮,鎮子里唯一的旅館立刻鬧騰了不少。
兩個主演,張子風和陶奕西,一個10歲一個7歲。
張子風就是陳一鳴從《大地震》里薅來的羊毛,也是最終促使陳一鳴下決心使用大小兩版演員的主要原因。
她長著一張祖師爺喂飯吃的臉,不在于多漂亮多精致,而是鏡頭下自帶故事感。
所謂故事感不是虛無縹緲的主觀感受,而是指演員的五官在妝造的配合下,具有多種氣質層面的可塑性。
拿張子風來說,她的五官量感小,因此會給人一種干凈的距離感。
雙眼又黑又亮,眼角微微下垂,眉骨紋路貼合,直視鏡頭時有種小動物般的無辜感。
臉型瘦削,鼻梁高挺,輪廓清晰,眼神又自帶一絲倔強,完美的少年感。
王小剛在《大地震》里主要突出張子風的前兩點,陳一鳴則重點利用第一和第三點。
陶奕西則是陳一鳴從央視少兒藝術團淘來的優等生,小姑娘看上去一團孩氣,但是已經主演過《紅樓夢》與《白蛇傳》兩部大戲了。
當然,都是小孩演大戲的少兒版。
身架、臺詞、表情都可圈可點,且經受過實踐檢驗,扮演“少有大志”的兒童版武則天,已經夠用了。
另外七八個十四五歲的少年,都是來自魔都戲曲學校的學員,負責扮演小木蘭的同鄉跟班。
10月9日天還沒亮,陳一鳴一行人領著張子風和陶奕西來到胡楊林,試拍幾條特寫。
早晨6點半,第一縷光線從地平線掙脫而出,柔和地打在胡楊林的樹冠上。
路平開啟發煙罐,白色的煙霧混雜著即將褪去的霧氣,漸漸彌散在林間。
霧氣吸收掉多余的光譜,把折射進來的光線過濾成淺黃色,在鏡頭下呈現出一股暖洋洋的氛圍。
張子風站在一棵胡楊樹后,探出大半個腦袋。
自然光線斜向下打在張子風的額頭上,在鼻子下緣留下一道淺淺的斜著向右拉長的陰影。
王禮滎提前安排助手在側前方3步遠的距離打出一組5盞燈,通過遮光板反射補光,給張子風的脖子和下巴提升亮度,彌補自然光入射角過低造成的色差。
拍完張子風的特寫,換機位拍樹林邊緣陶奕西的特寫。
這里的光線略顯駁雜,王老爺子的布光時間更長,等到準備完畢,已經過去半個小時了。
陽光入射角變了,機位也得跟著變,機位變了布光又要跟著調整,改來改去無窮盡也。
趕在光線不合要求的最后時限,陶奕西的特寫試拍勉強完成,今天的任務算是完成了一半。
只有晚上傳回來的已調色素材符合要求,才算是功成圓滿。
而兩個小姑娘實地一走戲,也讓陳一鳴發現了一個之前忽略的問題。
那就是作為替身的王威比小姑娘高出一大截,這個問題原本不算致命,但是疊加日出光線的低角度之后,原本的機位和打光方案,損失了過多的冗余度。
總結一下,就是ppt還得繼續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