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最大公約數
討論至此,《情書》的大框架差不多已經出來了,光是這個環狀結構已經頗為驚艷,比起過往青春片一味倒敘追憶的俗套,體驗感方面就超出一大截。
而且在這個結構下,劇情起伏已經通過敘事技巧得到一定的鋪墊,這樣就不必為了刺激觀眾而強行制造沖突,加一些三角戀、初嘗禁果、家長反對之類的狗血。
陳一鳴的初衷就是讓青春片回歸青春,否則也不會挑《情書》來魔改。
只不過原版《情書》主要聚焦于“錯過”,看完之后總有一種意難平的憋屈感。
事實上大部分青春片講的都是“錯過”和“遺憾”,這也算是一種不是俗套的俗套。
陳一鳴更希望魔改版的《情書》不那么俗套,用青春題材講一個微笑溫暖的故事。
現在來看祥瑞這個導演他選對了,她搞出來的故事大框架很有味道,只要精心選取校園經典情節進行填充,最終成片肯定不會差。
想到這里,陳一鳴開口問道,“祥瑞,過去一個月,你都怎么搜集素材的?據我所知你在國內沒上幾年學吧,好像初中沒畢業就出國了?”
祥瑞點頭應道,“是啊,只上了預備班,滿打滿算只在國內上了六年學,這邊高中啥樣,我完全不了解。
至于搜集素材,主要是跟同學聊天,我在堅果還是認識了不少華國同學的,其中不少都是大學才過去那邊,他們的高中記憶,跟《情書》正好處于同一時期。”
要知道,觀影品味越高,人群分化越細,100個觀眾里,可能喜歡青春片的只有十幾二十個。
陳一鳴當即反駁道,“誰說沒辦法兼顧的,你可以取最大公約數啊。
用戶畫像與祥瑞之前圈定的目標受眾稍有區別,不是20-25歲的大學生和社會人,而是22到30歲的城市年輕人。
作為導演,立項的第一要素,難道不是考慮電影的目標受眾嗎?”
祥瑞聽到這里舉手提問,“一鳴,既然初始觀眾年齡層次更大,不是更加驗證了我之前的判斷,現在的高中不適用于電影里的高中嗎?”
祥瑞聽得似懂非懂,梅根更是一臉懵逼,畢竟這跟兩人熟悉的好萊塢市場,似乎不是一碼事?
對面二人齊齊點頭。
祥瑞愕然,“有這個必要嗎?我倒不是想偷懶,只是《情書》里明顯是十年前的高中,三年一代溝,這都三道溝啦,我擔心越體驗跑得越偏呢。”
陳一鳴思索片刻還是搖了搖頭,“道聽途說,恐怕還是差些味道,你沒想過找一所魔都的高中親自體驗一下?”
陳一鳴不由得對祥瑞刮目相看,到底是操盤過一部院線長片的,現在的她比起剛給陳一鳴當副導演的時候,明顯更加務實了。
陳一鳴搖了搖頭,“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光靠第一批活躍影迷,票房是吃不飽的。
不過你忘記了一件事,國內電影市場跟好萊塢可不是一回事,這里還不存在成熟的類型片賽道,市場上只存在兩種電影,霸占檔期的大片和填充檔期的爛片。
想想看,填充檔期的電影同一時間有很多部,你面對的又是觀影品味比較高的受眾群體,你怎么保證觀眾會選擇《情書》而不是其他的電影?
我建議你找一所高中實習一段時間,原因也在于此。
現階段的市場盤子,突破常規觀眾是唯一標準,只要成功破圈,爛片立馬變好片、大片,反過來如果不能破圈,北美大賣的好萊塢大片照樣在華國慘淡收場。”
所以祥瑞想在電影結構上玩兒花活,我是十分贊同的。
你可能會說大片之外也有好片,錯,如果真的出現了填充檔期的好片,那么它會自動升格為大片,然后霸占整個檔期,一家通吃。
只不過她的經驗主要來自好萊塢那個成熟市場,換到國內這個半生不熟的新環境,多少有些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