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的極端環境下,人物之間的關系被大幅簡化,變成單一的生與死。
電影劇情不算復雜,抗戰時期某個城市被包圍,一群妓女和女學生被圍在一座教堂里,好萊塢影帝扮演的,就是教堂的神父。
但是陳一鳴注意到,電影開頭并沒有標注本片純屬虛構。
然而電影演到一半,圖財的小混混突然蒙主感召激發圣人血統,變身真神父也去慷慨赴死了。
其實兩人之前在會客室里全程尬聊,別扭得很。
話不投機,陳一鳴早早熄了跟孫旺泉探討技術的心思,影院工作人員進屋招呼他們出場的時候,陳一鳴簡直是如蒙大赦。
教堂、神父、旗袍,這就是陳一鳴從電影里提煉出來的最醒目的三個視覺符號。
簡單的開場白之后,影廳熄燈開始放電影。
<divclass="contentadv">《金陵》說是抗戰題材,其實改編自一本小說,也就是說不完全是真實歷史。
這方面陳一鳴覺得陳懷開給他的觀感都要更好一點,起碼人家老陳不虛偽,要什么在乎什么直接喊在頭里,而不是拉自己的制片人老婆當擋箭牌。
被逮到就死,沒被逮到就活,不存在中間態,片中人物的戲劇任務,也只有一個,就是掙扎求生。
電影中那場令華國人刻骨銘心的國難,被虛化成了純粹的背景,故事真正的舞臺,其實是從古至今都從來不屬于華國人的教堂。
就是故事本身,讓陳一鳴無力吐槽。
然而交流下來的感受,讓陳一鳴很難維持之前的初印象,明擺著老孫對搭檔的為人十分清楚,只是他懶得理會而已。
這不是孫旺泉的技巧問題,單純是因為主題受限線索難以鋪陳。
這是陳一鳴與孫旺泉第二次近距離接觸,之前一次是在《建國大業》的首映禮上,點點頭打個招呼的交情。
跟著孫旺泉一路走進影廳,陳一鳴貫徹只帶耳朵不帶嘴的原則,坐下之后全程微笑,做好自己捧人場的本色。
真正能夠反映華國反抗精神的元素,比如軍隊傷兵,卻從來不是故事的核心。
本該聲名狼藉的妓女,在電影里是圣潔的、光鮮的、高貴的,搖曳的旗袍裙擺,代表著金陵乃至華國的舊時代風貌。
《金陵》花掉一個億的片酬選了新晉奧斯卡影帝當男主角,孫旺泉坦然承認,就是為了打入海外市場。
如今則是一間屋子兩個人的私人會面,沒有攝像頭懟著,也沒有旁人打擾,然而卻依舊無話可說。
因為《金陵》立項籌拍的時候,《1951》還沒影子呢。
前半段的戰爭戲中規中矩,后半段的女性群像戲美輪美奐,油畫質感配上教堂場景,悲天憫人的氛圍烘托得非常到位。
王德發!
而在這關涉生死的極端情境下,電影里的所有人居然都是舍己為人的圣人,復雜的人性全是圣潔光輝的一面。
如果脫離國難的大背景,陳一鳴自然可以評價為“一眼假”。
可惜《金陵》和《大地震》一樣,掛著國民傷痛的免責金牌,陳一鳴罵不出口只能閉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