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唐軍戰陣反擊的鏡頭,差不多相當于學校的廣播體操,記住自己的站位和移動路線,跟著大喇叭里的指令做動作就行。
取景框里只有幾百人的方陣,后期特效一加就是萬箭齊發了。
<divclass="contentadv">廣播體操拍好還不算完,還要追加補拍大量的特寫鏡頭,主要是唐軍士卒花式中箭的場景。
這部分全程圍著綠幕拍攝,后期制作的時候再替換到原版素材里。
唐軍這邊拍完之后,群演們換上袍子跨上馬,開始拍西突厥大軍沖陣的部分。
皇城鎮挨著山丹軍馬場,因此當地人基本都會騎馬,本地的那達慕大會年年都有騎馬比賽,因此拍起來十分順利。
然后還是圍上綠幕,改由武行上馬,補拍開弓射箭和中箭落馬的特寫鏡頭。
主戰場的部分完成之后,木蘭這邊的分戰場就相對容易得多了,除了所需群演人數變少之外,另一個原因是近景鏡頭更多一些。
還是遠景鏡頭先拍,幾百個群演騎在馬上,攝影車架在遠處的小丘陵頂部,居高臨下把遠處的大片草場納入取景框。
這里是一個精心選擇的低地,按照劇本設定,王帳軍沿著丘陵邊緣折向東北,直指唐軍大陣側背。
監視器里,幾百個群演騎在馬上聚成一坨,慢速前行逐漸消失在遠處的丘陵背后。
添加了后期特效之后,就不再是一坨騎兵,而是一坨一坨的騎兵鋪滿低地,稍作間隔之后依次前行。
素材拍夠之后,同一批人,拍攝王帳軍后隊中計被引走的鏡頭。
這一條拍完,還是這一批人,畫上仿傷妝,開始拍王帳軍狼狽逃跑的部分。
接下來又又又是這一批人,換上回紇部族的服飾,拍回紇友軍誘敵的鏡頭。
最后依舊是這一批人,更換唐軍衣甲,搖身一變成為郁南統帥的斥候部隊。
苦練半年的騎術,這回派上了用場。
一百多米的丘陵雖然不高,但是騎馬往下沖還是相當危險的,更別提還是幾百匹馬一起往下沖。
陳一鳴當然不會讓郁南如此冒險,遠景確實有幾百騎,但那時候畫面是相對靜態的。
等到郁南真正往下沖時,身邊就只有十幾騎了,除了必須出鏡的木蘭和聶元,剩下的不是騎術教練就是武行兄弟。
近景和特寫拍完之后,木蘭和聶元收工,換騎術替身上場,拍大隊人馬一起往下沖的鏡頭。
再往后則是草原決戰的重頭戲,騎兵對決。
在咨詢過歷史專家,并與林蕭、攝影組和武指組研究過畫面效果之后,陳一鳴把這場對決規劃為三個部分。
最開始是騎射。
唐軍出現在丘陵頂部的時候,底下的王帳軍必然要預警整隊,陳一鳴在這里沒有讓敵人降智,王帳軍親衛的整備速度并不慢。
木蘭手下人少,直接沖陣很容易被纏住失去速度,因此她選擇高速掠過敵人騎陣,然后放箭襲擾亂敵陣勢。
這就是后世蒙古人的“曼古歹”戰術,陳一鳴給挪到了初唐,雖然不符合史實,但是拍出來確實好看。
郁南和聶元各帶一隊斥候繞陣發箭,王帳軍陷入混亂,部分人下馬躲避,部分人驅馬離陣繞圈提速,試圖攔截唐軍騎隊。
于是戰斗進入第二階段,對沖。
唐軍勝在速度更快組織度更高裝備更好,王帳軍勝在人數更多,兩方對沖的結果是唐軍透陣而出。
戰斗就此進入最后階段,木蘭一馬當先殺入王帳軍中軍,斬將奪旗一擊致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