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大型團體操
花了兩天時間拍完唐軍大帳內的群像文戲,天氣預報接下來的幾天時雨時晴,小美臨時調整了制片表,把后續的零碎戲份挪到前頭來。
鏡頭短人數少,拍起來可控性更高,因此雖然天氣不算理想,但是劇組在草原和營壘兩處場地自如切換,拍攝進度依舊不慢。
拍了一周多的時間,天氣終于重新轉好,草原決戰的大場面武戲正式開拍。
真實歷史中這場戰斗被稱為鷹莎川之戰,是五萬唐軍對陣十萬西突厥軍的大戰役。
陳一鳴當然不可能招募十萬群演一比一地還原歷史,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俗話說人過一萬無邊無沿,意思就是人數達到一定規模之后,視覺上就很難清晰識別了。一萬人跟兩萬人,觀眾看在眼里其實差不太多。
而且陳一鳴只截取了鷹莎川戰役中的一個局部戰場,即蘇定方率領500騎兵突襲西突厥鼠尼施部2萬援軍,至于雙方主力交戰的戰場,電影里只有幾個鏡頭一筆帶過。
大場面群戲,自然是從人多往人少拍,既容易把控又節省成本。因此首先開拍的,就是雙方主力列陣的鏡頭。
陳一鳴特意把這場戲安排在周末兩天,圖的就是方便從旁邊的皇城鎮上拉人湊數。
短短兩分鐘的鏡頭,需要動用四千群演,一千匹馬,四千套服裝,以及旗幟、鼓角、拒馬等不計其數的道具。
不算可重復利用的服裝和道具,拍攝成本都飆到了500萬。
這還要歸功于后期特效技術的進步,陳一鳴只需要動用小部分演員,大頭兒可以通過特效技術復制填充。
唐軍這邊四萬步卒一萬騎兵,因此居中的步兵擺出四個萬人方陣,前三后一倒三角排列,每個方陣都由兩排長矛手、三排刀盾手和五排弓弩手組成。
三個橫方陣后面就是唐軍中軍,程知節、蘇定方、王文度都在這里,三人身邊簇擁著盔甲鮮明的親衛,出演的正是之前拍攝木蘭爹襲營的那批群演。
一萬騎兵則平分為兩部分,擺在步兵方陣兩翼。
真實歷史中的唐軍戰陣肯定沒有這么簡單,兵種排布也不會如此機械,僅就遠程壓制的弓弩而言,初唐軍隊的裝備率在八成以上,也就是說差不多是全員射箭。
陳一鳴選擇這樣拍,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好看。
比如前世國師的《英雄》,里面的秦軍箭陣就是一個影視改編的優秀案例,熒幕上的冷兵器戰爭,大型團體操絕對是最優解。
人眼在短時間內能夠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視野內的元素越多,人的感官對整齊與節奏的感受就越深刻。
想象一下,森嚴的前排陣列舉盾掩護,后排箭手整齊劃一地拉弓仰射,弩手則在隊伍間隙川流不息地平射弩箭。
紀律,效率,素質,是不是一下子就出來了?
主力戰場只是電影里的鋪墊橋段,這三兩分鐘的戲份跟主角木蘭也沒多大關系,電影后半段還有場面更大的戈壁決戰,因此陳一鳴拍的十分克制。
群演們頭一天帶上氈帽裹上皮袍扮演牧民,第二天穿盔著甲扮演唐軍。
西突厥軍好拍,騎馬列陣即可。
唐軍則相對復雜一點,方陣分為步兵和騎兵兩部分,先拍步兵再拍騎兵。
全程靜態拍攝,演員不動鏡頭動,兩天時間就拍夠了后期制作所需要的素材。
然后可著江匯武和汪勁松的戲份先拍,主要是一些發號施令的鏡頭。
送走兩位客串大佬之后,開始上難度,拍攝西突厥騎兵沖陣和唐軍戰陣反擊的鏡頭。
電影里是萬馬奔騰萬箭齊發死傷狼藉的大場面,拍的時候則全然不是這樣,里外里加一起不過幾百個群演。
這幾百人是制片組在眾多群演里特別挑選出來的,紀律和積極性都不錯,自然演出費也翻了個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