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攝影車與斥候坐下的戰馬平行飛馳,側向九十度跟拍。
木蘭身后第一排的四個騎士打馬出列,提速迎上前去。
<divclass="contentadv">第二輛攝影車在隊列側前方慢速前進,車上兩臺攝影機,一臺聚焦郁南,一臺跟拍騎士。
木蘭右手一招,身后的騎兵豎起一面三角旗幟,隊列緩緩停了下來。
聶元撥馬回頭,在隊列側邊巡視騎隊,嘴里不時喊著,“原地止步,不要下馬!”
隨著兩隊騎兵交匯,三兩個斥候搖搖欲墜,在本隊騎兵的扶持下才勉強折返。
第一輛攝影車繼續跟拍,直到斥候隊長滾鞍下馬,來到木蘭馬前單膝跪地。
王威一聲令下,“咔!”
隊伍稍稍騷動,肅殺的軍伍之氣暫時散去。
寬敞的三廂越野車上,陳一鳴重新拉片審閱了這個片段,回頭跟林蕭對了個眼神。
后者微微點頭。
陳一鳴拿過手邊的對講機,貼近嘴唇大聲說道,“過!”
王威傳達的指令,洋溢著無法抑制的喜悅之情,陳一鳴這一聲過,意味著今天最難的大群戲,勝利完工。
本地群演們已經可以解散,但是主演和專業群演的活兒還沒完。
接下來,還有大量近景和特寫鏡頭需要補拍。
此時的補拍鏡頭,跟之前對行軍隊列的抓拍已經完全不一樣,這回是真正的“表演”鏡頭,鏡頭下的演員必須帶著戲,ng的次數極速提升。
更麻煩的是,拍的雖然是幾個主演,但是一同出鏡的專業群演,照樣要實打實地站在那里當背景。
三五個鏡頭過后,就必須停下來稍事休息,畢竟人不歇馬總要歇。
五六月份的天氣,敦煌附近的荒漠里已經十分炎熱,這塊外景地寸草不生無遮無掩,人、馬、車輛、設備都在經受著嚴酷的考驗。
進度比之前預想的要緩慢得多,拍到下午4點光線不再合適的時候,只完成了郁南個人鏡頭的一小半。
幸好隔天續拍,就不必像今天一樣興師動眾了,只需調用專業群演即可。
晚上回到酒店,所有人都疲憊欲死。
陳一鳴現在親身體會到戰爭年代大部隊指揮官的苦楚了。
《木蘭》的劇組規模已經膨脹到近千人,拋開專業群演,光是幕后團隊也已突破四百人。
設備、道具、物資、后勤,林林總總,千頭萬緒。
陳一鳴已經無法像拍攝《1951》那樣事必躬親,他不得不把責任分解下去,并充分信任每個部門的負責人。
甚至部門負責人也無法深入到最基層,有限且被極度壓榨的精力,讓他們只能勉強管到組長。
再往下的情況,陳一鳴已經無法切實掌握,很多組長陳一鳴壓根兒就不認識。
當各部門的匯報匯總上來時,早已是凌晨時分,等拍攝計劃布置完,又是一個小時。到了第二天早上,又是4點起床5點出發。
從近期的拍攝情況來看,劇組里的小岔子并不少見,損壞、浪費的現象多有發生,儲備的物資在飛速消耗。
不過陳一鳴已經沒有精力顧及那些了,只要樣片符合要求,其他的就隨緣吧。
他現在只希望,敦煌的戲份能夠按時按質完成,反正路平的道具組正在加量定制道具,準備金綽綽有余。
在外一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