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我朝西北邊患,在此一戰!”
說起來,敦煌的這場久違的大雨還真是恰到好處,省了陳一鳴安排灑水車“人工降雨”的麻煩。
<divclass="contentadv">淅淅瀝瀝的雨聲之中,打狗入河杈的計策就此確定,應時應景。
大戰思良將,蕭嗣業統御步營,騎隊卻乏人主持,三人不由得同時想到遠在長安城的木蘭。
聶元主動請纓,話音未落,郁南大步走入節堂。
鏡頭結束于聶元的神色激蕩,以及古越河與汪勁松的相視一笑。
王威過了兩天導演癮,隔天換到李準上陣,拍攝對手陣營余榮光、秦芷蕾與張毅的內景營帳戲。
唐軍側定計完畢,西突厥這邊當然也要給觀眾一些提示。
這場戲更加簡略,主要是側面烘托一下賀魯的“內憂外患”,印證蘇定方對西突厥一方的戰略判斷。
三天內景戲拍完,敦煌周邊云收雨歇,再度進入黃沙漫天的春夏之交。
劇組重新出發,來到第四處外景地,拍攝木蘭統帥唐軍沖下北山,擊破賀魯監視部隊的騎戰戲。
難點依舊是不聽話的馬兒,因為這次又是幾百匹奔馬的大場面。
有了皇城鎮的經驗,崔放的運鏡更加簡練直接,最困難的全景鏡頭,只花了一天半的時間即告完成。
反倒是隨后補拍的特寫鏡頭,因為風沙的原因進度遲緩。
沙漠里馬兒一跑起來沙塵漫天,演員的表演大打折扣,攝影機的運鏡也頗多意外,廢片率奇高無比。
劇組幾乎是以2小時1鏡的龜爬速度向前推進,拍了三天才把這個外景的戲份拍完。
隨后陳一鳴馬不停蹄,指揮劇組轉場到第三處外景,拍攝古越河守山頭的戲份。
又是一場需要動用2000多名群演的大群戲。
沒錯,雖然電影里描寫的是4000唐軍對陣2萬西突厥軍的大戰,但是實際出鏡的群演就這2000來號人。
幾百跟組群演下馬充任守山的唐軍,本地招募的群演換上皮甲彎刀扮演攻山的西突厥軍。
中近景的鏡頭都是實打實的真人出鏡,遠景則使用后期特效補足人數。
劇組運轉至今,這樣的大群戲已是手拿把掐。
陳一鳴事先畫好了詳盡的分鏡稿,圍繞山頭的西、北、東三個分戰場各具特色涇渭分明,這樣即便后期剪輯的時候頻繁切鏡,觀眾也不會看得一頭霧水。
西側是西突厥大軍的后路,按照劇本設定有一條可以騎馬徒涉的小河,這里也是木蘭騎隊率先進攻的方向。
外景地山頭的西側當然沒有河,木蘭率軍過河的鏡頭,其實是在其他外景地拍完再后期合成的。
這一側因為臨河地勢最低,是西突厥軍的主攻方向,自然也是防御設施最為密集的地段。
自山腳到山頂足有三層壕溝與矮墻,啃過去之后才能真正靠近寨墻。
限于地勢,也是唐軍小型霹靂車唯一可以覆蓋的地段。
山頭北側直面賀魯本陣,一道兩丈高的陡崖拔地而起,像城墻一樣護住唐營正面。
雖然符合當地的雅丹地貌,但是這道陡崖卻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后天人工挖出來的。
這也是陳一鳴放棄烏爾禾外景地的主要原因,國家級保護區實在是不方便動土。
此地將上演一場小型城墻攻防戰,什么金汁、拍桿、滾木、礌石,凡是古代守城時的玩意兒,路平都預備了一套。
山頭東側是一道陡坡,防御強度介于西、北兩側之間。
實戰中西突厥前陣指揮張毅玩兒了一手聲西擊東,在大舉進攻西側、牽制佯攻北側的同時,轉用兵力和預備隊突襲東側,距離破寨一度只有一步之遙。
顯然,唐軍和西突厥軍在這里會有一波高強度的人命交換,這也是整部電影里最血腥殘酷的一段。
最先開拍的是開戰前的遠景鏡頭,陳一鳴動用了直升飛機航拍,拍足了30分鐘的素材。
其實像《大決戰》那樣開打之后再航拍才真正對味兒,可惜時間和成本都不允許,陳一鳴覺得也沒多少必要。
電影主角是木蘭,唐騎的三度沖陣才是重頭戲,古越河與張毅之間的步兵攻防只是鋪墊,濃墨重彩不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人還在外頭,勉力單更,請讀者大大們諒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