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是低機位中近景鏡頭,5秒時長,攝影車高速“檢閱”行進中的騎兵橫隊。
第三條是分隊鏡頭,展現唐軍騎兵的熟練度。
<divclass="contentadv">再往后就更加復雜了,因為打仗不是閱兵,唐騎繞陣騎射,同樣要面對敵方的箭雨反擊,同樣要承受損失。
人仰馬翻的鏡頭不會少,而前騎失控之后后騎需要應變合理,這樣才能讓觀眾感受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負責掉馬的武行在完善的保護措施下上陣,后騎也是騎術精湛的騎師,盡可能避免意外傷害。
而這樣的鏡頭,跟拍遠景,近身特寫,后騎近景,起碼要跑起來拍攝三個鏡頭,才算是最終完成。
大遠景的落馬鏡頭,涉及到幾匹十幾匹奔馬的翻倒,拍攝時就更要慎之又慎。
每天都有人有馬受傷,每天也都有意想不到的幺蛾子發生,整個劇組都熬得心力交瘁。
之所以要對繞陣騎射的部分進行濃墨重彩的描寫,就是為了先抑后揚,把騎兵破陣的那一刻翹得高高的。
隨著郁南和聶元的騎隊在戰場西北方第三次交匯整隊,西突厥步兵方陣已經一團混亂,被搓揉成了一個大圓球,勉強并肩對外湊成一個陣勢。
當然,他們的全力防御也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山坡上的西突厥步兵已經分出一半人,正在整隊準備回援。
而相鄰的北側戰場本來就是佯攻,張毅派出的早有準備的援兵也在路上,視野內已經遙遙在望。
這也是西側戰場上西突厥本陣勉力支撐的動力所在。
郁南把騎搶一招,唐騎再次緩緩提速,她與聶元一馬當先,身后的騎兵漸次展開,像一把蒲扇第四次向西突厥的圓陣罩去。
就在西突厥本陣步兵兩股戰戰地準備迎接新一輪箭雨時,唐騎突然變陣。
聶元的騎隊繼續繞陣奔射,郁南的騎隊卻沒有撥馬拐彎,而是直線向東,在行進中前騎緩速后騎提速,組成一個大體上的四排騎陣。
郁南騎搶斜指,唐軍騎隊拐了個大彎再度轉北,兜到了西突厥北側援兵的側面。
漫天的揚塵給了唐騎最大限度的掩護,西突厥本陣與援軍的主將都沒能第一時間意識到唐騎的動向。
高速行進的攝影車上,崔放穩穩地駕馭著攝影機,對準身后縱馬奔馳的騎兵。
此時模擬的正是西突厥援兵眼中的“地獄景象”,一匹匹唐軍黑騎如惡魔般自沖天沙暴中破陣而出,放平的騎槍閃爍著不詳的寒光,在驚恐的眼眸中越來越近。
行進間的步兵突然遭到騎兵結陣突襲,結果不言而喻。
高朝戲與之前相對漫長的墊場戲相比,拍攝難度反而不大。
因為不是近景就是特寫。
出鏡的除了郁南和聶元,不是專業群演就是資深武行,而且都是過去幾個月里拍慣了的場景。
陳一鳴也沒有對唐騎破陣的戲份過度渲染,高朝與否取決于觀眾的情緒,鏡頭數量反倒并不是決定因素。
十五秒鏡頭,二十幾個特寫,木蘭統領唐騎一舉擊潰西突厥援軍,并驅趕著敗兵向西突厥本陣繼續沖擊。
本就在聶元騎隊第四次奔射襲擾下搖搖欲墜的西突厥本陣,在見到潰敗友軍的那一刻徹底崩潰。在聶元與郁南一南一北雙向夾擊之下,慌不擇路地向唯一的生路,東側奔逃。
于是剛剛完成整隊的西突厥山上回援部隊,也遭遇了同一厄運,被合兵一處的唐騎輕松擊潰。
相對寬闊的西側分戰場,是展現木蘭騎戰水平的主舞臺,也是《木蘭》全片中騎兵戰斗的高朝。
這里有全片數量最多的全景鏡頭,需要動用最多的群演和馬匹,運鏡與銜接也最復雜。
這個場景拍完,相當于武戲拍攝爬過了最高的一個山頭。
再往后就是展現木蘭戰術素養的段落了,戰斗場面本身反而不是重點。
擊破西側分戰場敵軍之后,唐騎將戰場交給山坡上的唐軍步兵,整隊向南再次渡過之前的那條小河。
這條河大體呈西北-東南走向,在唐軍營壘所在的山頭東側流向東南,也正是因為這條小河的阻擋,讓唐軍營壘不需要面對敵軍的四面圍攻。
木蘭指揮唐騎過河之后,東進十余里繞過山頭再次渡河北上,一直繞到東側分戰場西突厥本陣側后。
張毅在這個方向投入了最精銳的王帳軍,已經攻破唐軍當面營壘的寨墻,正在與蕭嗣業的親衛進行決戰。
木蘭此時繞后突襲本陣,結果自然是一鼓而破。
這一段算是大爽之后接一個小爽,潛在爽點是木蘭在唐軍營壘即將被攻破時扭轉乾坤,沒有讓山頭上的古越河馬革裹尸。
在外一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