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郁南與秦芷蕾的這場女將對決,也沒有走寫實路線,充斥著一股子浮夸漫畫風。
秦芷蕾這邊是白騎白甲,郁南身后則是黑騎黑甲,涇渭分明,一目了然。
<divclass="contentadv">臨近7月,敦煌外景地的戲份終于來到最后一場。
前一天晚上,陳一鳴在劇組酒店設了殺青宴,歡送余榮光、汪勁松兩位“特邀出演”的大腕兒殺青離組。
跟著一起殺青的,還有張毅、聶元等眾多辛苦拍攝馬戲的前太保們,以及大部分時間擔任步兵的古越河。
《木蘭》的進度已經完成了八成,拍完兩個女將的騎戰戲,劇組就將前往襄城,拍攝長安行的部分。
那也就意味著,《木蘭》的拍攝正式完成。
秦芷蕾扮演的西突厥女將軍是一個形式大于內容的角色,安排這個角色,就一個目的,好看。
《木蘭》這部電影,口頭上說著“純屬虛構”,骨子里其實緊扣史實,包括里面的戰爭戲,也在盡可能地還原真實戰史。
而這場女將對決,是唯一的例外。
《木蘭辭》是一個女扮男裝的故事,《木蘭》卻不是這樣。
主角木蘭在片中并非一個純粹的女性形象,也不擔負女主角的功能,其職能事實上被另外三個女角色瓜分了。
驚鴻三瞥的武則天是歷史的側面,大權在握的武皇后,為木蘭以女兒身建功立業提供了合理性。
萬芊是自由的側面,代表了木蘭內心的純真向往,因此在最美好的那一刻,凋謝了。
秦芷蕾是反抗的側面,代表了木蘭潛意識抗拒的東西,為其所困又無力掙脫。
《木蘭》是一部寫實向的電影,唯有在這三個女角色出鏡的段落,鏡頭語言和畫面風格無不華麗到突兀。
這當然是陳一鳴刻意為之。
比如接下來要拍的女將對決,陳一鳴就請武元榮設計了一出非常形式化的武戲。
一邊純白,一邊純黑,兩隊騎兵在行進間變陣一字橫線,展開對頭沖鋒。
三次對沖過后,各自落馬數十騎,雙方在馬速降低之后開始近距離接戰。
黃色的沙,紅色的血,黑白相間的騎士。
在高機位的大遠景下,如同鋪開一場難分難解的棋局。
天元處,扭結在一起的,正是兩軍的主將郁南和秦芷蕾。
縱觀全片,這是主角木蘭唯一一段多回合的斗將。
在此之前,不管是手刃雷佳聲,還是反殺王文度,都是手起刀落光速解決,毫不拖泥帶水。
只有這一場,走的是武連靖的功夫套招路線,很飽滿的一分半武打戲,還是在馬上。
郁南和秦芷蕾不僅要縱馬對拼兵刃,還有不少離鞍騰身動作,都需要吊威亞。
在兩人凝神對戰的同時,他們的手下則像圍棋圈地一樣,唐軍的黑子逐漸分割、吞噬、提吃西突厥的白子,最終形成對秦芷蕾的包圍之勢。
最后郁南將秦芷蕾打落馬下,特寫定格,郁南開口勸降,秦芷蕾橫刀自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