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臺島、港城和東南亞地區已經上映,掀起一陣青春片風潮,在同期電影排行榜上,無不是坐二望一地位昭然。
絕對是一個勁敵。
兩部電影的首映日期,只間隔五天,一個是8月16日周四,一個是8月21日周二。
《情書》唯一的優勢,在于提前一周的試映場,各項數據都在水準以上,讓《情書》在首映第一周,拿到了平均23%的排片。
這個排片在八月已經不算低了,只要在正式上映后維持住試映場的上座率,就意味著首周四天會有六到八千萬票房進賬,加上試映場的票房,四舍五入一個億了。
這樣到九月第一周下映時,很有希望把票房頂上2.5億,穩穩躋身年度前二十。
如果爭取到延期密鑰,3億也不是不能幻想一下。
對于祥瑞這個新人導演來說,一年內連續兩部電影票房破2億,顯然是一個夢幻開局。
一系列展望固然令人鼓舞,但當務之急,先得搬開《那些年》這塊絆腳石。
兩部電影同屬青春片賽道,勢必會造成票房分流,更何況《情書》以次周對上《那些年》的首周,宣發上天然不利。
老牛和老賈這兩天都很發愁,不懂宣發的祥瑞也跟著躁動不安,這場仗確實不太好打。
否則,兩人也不會放任甚至慫恿祥瑞,把剛回公司的陳一鳴拉過來咨詢,時至今日牛賈二人在各自領域也算大佬級別,不要面子的嗎?
閉門會議上,老賈羅列了《那些年》在外埠的上映成績,臺島2億新臺幣,港城六千萬港幣,都是打破塵封多年紀錄的存在。
專業口碑方面,被業界認為給青春片題材開辟了一條新路,評價頗高。
陳一鳴抽空觀摩過這部電影(原諒他看了槍版),確實跟以往的妖魔鬼怪不是一個路數,敘事真誠,細節真實,情感真摯,很扣片名《那些年》的主題。
嚴格意義上講,《情書》和《那些年》其實走的是同一條路線,就是撥亂反正。
當某一個題材被業界深度挖掘之后,橋段、敘事、節奏、技法等等都已走到盡頭,創作者和觀眾都處于過度高朝的“賢者時間”。
接下來就是返璞歸真的時候了,摒棄浮華回歸本原,好比濃妝艷抹中那一枝清水芙蓉,因其素淡,所以出眾。
兩部電影因過往幾年青春片的狗血爛俗而應時而出,賺的也都是那一份跟妖艷賤貨與眾不同的清倌人的錢。
相對而言,《那些年》里對學校生活的描述,要更加戲劇化一些,沖突比較外放。
而《情書》里的校園戀情,則更加生活化和意識流,全片平淡如水,沖突都隱于幕后。
這無關于高低,只是兩部電影不同的敘事方式決定的。
《那些年》是單純的倒敘追憶,選取的自然都是典型片段,俗話說人能記得住的都是大事件,即為是理。
而《情書》在敘事上則玩兒了點花活兒,是雙視角回憶雙線敘事,里面的事件需要觀眾根據自身經歷來想象補全。
參與感上就不一樣,前者是飽滿敘事全程旁觀,后者是淺嘗輒止主動腦補。
陳一鳴認為,未來宣發大戰的核心,應該就著落在這一點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