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人生三大錯覺
老賈當久了水軍頭子,想事情帶著濃厚的“互聯網思維”。
簡而言之,就是放大話題性,什么容易撕逼帶流量就宣傳什么,怎么熱鬧怎么來。
而且炒作的重點一定是簡單直接的元素,生怕多拐幾道彎網友就會看不懂。
《情書》和《那些年》相比,最容易引發話題的是什么?
老賈的答案開門見山,女主角的顏值!
不看電影看真人,安西西也是華國妹子里最能打的那一掛,加上電影里無時無刻的柔光與情懷雙層濾鏡,老賈羞愧地表示,自己這個奔五大叔看了都有些把持不住。
再看對家,長相清秀的臺島小花而已,秒掉她分分鐘的事。
事實上老賈已經先期做過不少鋪墊了,這個月網上開始扎堆出現“大學軍訓校花”的話題,全是老賈的手下帶起來的節奏。
八月份正值暑期,學生們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不少大學又有提前一個月軍訓的傳統,老賈的炒作有理有據。
他計劃電影正式上映之后再高強度推出安西西,控制聲量在《那些年》上映那一刻爆發,列堂堂之陣,拼正面靠顏值碾壓對手。
老牛則是更傾向于走傳統路線,在他看來,電影院的線下廣告,以及地推力度,才是真正可靠的東西。
網友的聲量不是不重要,但只是錦上添花。
他唯一認同的,是陳一鳴首創的那一套可量化的“數學”模式,進了預訂池子的網絡票房,才稱得上是保障。
因此他評估安西西的顏值是另一套算法。
漂亮是漂亮沒錯,但終究是一個新人演員,能引發多大的關注度,實在很值得懷疑。
《那些年》的演員陣容同樣是新人沒錯,但人家的業績是經過市場驗證的,當下的國人又多少帶些“海外崇拜”,同樣是新人,港臺的和內地的,絕對是兩種評價標準。
因此他覺得,老賈的炒作可以做,但只能作為偏師,宣發戰略要有另一條主線。
想來想去,他還是更信任人氣,認定了應該打導演牌。
國際雙金大導既編劇本又做監制,與新銳2億導演伏瑞香強強聯手二度合作。
哪怕是重點宣發劉東君也好啊,票房10億的代表作,單論國民度也強過新人安西西。
跟牛賈二位專業人士相比,祥瑞其實并不懂宣發,在會議室里屬于無事忙的那個。
誰說的她都覺得有道理,墻頭草隨風倒。
如今拉來了陳一鳴,她的主心骨立馬又變了。
一臉希冀地看向他,等著他一錘定音。
陳一鳴不假思索地開口道,“老牛,老賈,咱們的宣發方案,是不是忘了一件事?”
會議室里另外三人面面相覷,忘了啥?
陳一鳴敲了敲桌子無奈道,“咱們的電影叫《情書》嘛,首先是愛情片,然后才是青春片啊,否則我們干嘛要選擇七夕節的檔期?
同期是有個叫《那些年》的青春片,但那并不等于彼此之間是同類競品,光看名字,觀眾能看得出《情書》是青春片嗎?
當初我們做項目規劃時,已經討論得很清楚了,《情書》的第一波受眾,不是在校學生,而是情侶和城市上班族。
宣發要以我為主,不能因為同期存在某個勁敵,就偏離了原本的主線啊。”
隨著陳一鳴的講述,老牛和老賈二人不約而同地囧了臉。
還自詡為資深人士呢,居然犯了這么低級的錯誤。
確實,單看《情書》的片名,肯定是愛情片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