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為什么立項之初兩千到兩千五百萬的投資額,最后卻直接翻上一倍突破四千萬的原因。
明年鉑爵預計會啟動兩到三個項目,《情書》的經驗教訓可資借鑒、彌足珍貴。
比如投資額度,董事長和創作總監商量過后,在原本2到2.5的基礎上,大幅推高到3到3.5。
成本拉升是有足夠依據的。
一方面,近幾年漲價本就是社會經濟的大勢,建影院、看電影眼瞅著都要翻倍花錢,沒理由拍電影不需要。
另一方面,明年的創作班底比照《情書》還要弱上一線,王威、田黎和李準資歷太淺,就算《木蘭》如愿取得成功,對三個副導演的加成也算不上很大。
三人受限于資歷和背景,建組自然也會頗多掣肘,簡而言之,就是對資方的吸引力都不太夠。
陳一鳴做不到只憑給自己掛上監制和編劇的頭銜,就讓合作伙伴們掏出真金白銀供三個萌新練級。
在商言商,吸引力不夠就只能靠加大自有投資來彌補,這個大頭兒只能鉑爵來出。
能用錢來解決的問題,就算不上真正的問題。
對陳一鳴來說,接下來“魔改”對象的選擇,才是重中之重。
其實這個類型本身就是“借鑒”的結果,前世的《唐人街探案》已經給陳一鳴趟出了一條金光大道,三部系列片合計百億票房,充分證明了這個點子的可行性。
但是具體如何操作,依舊存在諸多值得斟酌考量之處。
常理而言,偵探片是發展得極為成熟的電影子類型之一,分支眾多佳作不絕,“抄”起來理應毫不費力才是。
然而陳一鳴仔細檢索前世記憶之后,卻發現“魔改”起來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不說別的,華國偵探文化的缺失,就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
這跟電影局的審查其實關聯不大,因為即便是早些年審查極度寬松、警匪片尺度驚人的時期,整個領域的劇本原創力依舊孱弱得很。
據陳一鳴所知,前世的不少“兒時經典”,狄胖胖也好,六組也罷,隨著他本人年齡和閱片量的提升,都或多或少地有著似曾相識之感。
說白了,這個類型在華國,本就是“魔改”起家的,追根溯源起來很難脫得開海外關系。
《唐探》引領的“泛亞”路線在某種程度上繞開了審查,但是根本問題依然無力解決,原創力缺失,終究還是讓整個類型的發展無以為繼。
沒辦法,一切文娛形式都源于紙筆,華國偵探文學的衰微,直接作用到劇本和受眾兩端,相當于讓偵探片豎立于沙堆之上。
這也是前世《唐探》拍到第三部就拍不下去,強ip沒能進化為電影宇宙的主要原因。
因為整個系列已經被負責搞笑的寶強所“綁架”,離懸疑探案越來越遠了。
后世經驗表明,系列電影想要成就ip,一定不能綁定某個導演或是主演,要做到所有人都靈活可換。
當然,這個規律不包括動畫片,比如《柯南》。
而《柯南劇場版》能一拍二十年,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那就是作為主角的洗衣機,一輩子都不可能再長大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