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老段,就是你了!
講道理,陳一鳴是不應該太早暴露系列化構想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設想再宏大,也需要扎扎實實地一步一步推進,好高騖遠并不可取。
網文領域有一種分類叫設定黨,大綱還沒影子,三界六荒八國十派之類的世界觀就已經鋪陳好了,較真兒點的甚至連外門弟子里的小團伙都設定好了首腦和小弟。
陳一鳴大學時候曾經沉迷于一段時間dnd游戲,特別熱衷于腦洞各種設定,還手繪了不少幅插圖。
但是游戲終究還是胎死腹中了,因為創作激情就像龍卷風,來得快去得更快。
更要緊的是,他發現世界觀設定得越是細致,后續填充內容的時候他就越是煩躁。
前后矛盾的bug太多了,補不勝補煩不勝煩,讓他恨不得把一大堆資料都直接delete掉。
雖然資料最終保住了,但他也再不愿意多看一眼,直到他穿越還一直沉睡在備份的移動硬盤里。
他自己有過切膚之痛,按理說更不應該給王威三人設下條條框框。
如果想對劇本施加影響,完全可以在初稿基礎上提出修改意見,引導劇本向他設想的世界觀靠攏。
這一點是成就大ip不可或缺的,故事的核心是人物,講故事其實就是講人物關系,人物越多樣關系越復雜,編劇的發揮空間自然也就越大,ip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
主角甚至不必局限于私家偵探,而是身份更多元的灰色人士,腳跨黑白兩道,周旋于各方勢力破解陰謀。
動畫電影《哪吒》、《姜子牙》的高口碑,正說明了故事線與世界觀不能混為一談的道理。
《封神三部曲》的難處,就在于把世界觀當成了故事線來拍,缺少絕對主角,又要在有限的時長里鋪陳宏大的世界觀,兩頭為難兩頭不討好。
因為反向案例也并非沒有,典型的就是封神。
陳一鳴由此得出的經驗則是,打造電影宇宙,一定要明確區分世界觀與故事線,千萬不能妄想著魚與熊掌兩者得兼。
西游是故事線,《西游記》前幾章就快速引入四人一馬的取經主角團,之后的漫長取經路,只是不斷推出新對手來拍續集而已。
西游與封神就是一對鮮明的對比。
同樣的論據,相反的結論,就是這么詭異。
前世取材自于封神ip的電影多達十余部,動畫電影《哪吒》的票房上了40億,真人電影《封神第一部》也拿下小30億票房。
靈感自然是來自前世的《唐人街探案》,只不過是暗黑版的,剝離掉寶強這個喜劇擔當,一系列正劇向的犯罪懸疑故事。
而且封神比之西游,更具拓展性和生命力,因為西游ip高度綁定取經四人組特別是孫猴子,封神里即便是姜子牙也算不上絕對主角,這就讓其更加群像也更具靈活性。
前世的經驗作用于今世,就是陳一鳴眼下策劃的“唐人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