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三五年之后就好景不長,戲不少演就是紅不起來,一步步地退而求其次,結果就是演得越多人越糊。
他沒有把自己徹底代入,把男主塑造成一個生活被一朝顛覆的失敗者,而是牢牢扣住“找尋”兩個字,以此作為線索統領人物的行為動機。
陳一鳴一見陳昆就想笑,小美還真把自家偶像給運作進來了啊!
這當然是陳一鳴無責任吐槽的,他相信小美的職業操守,既然陳昆進入了終審名單,就說明其符合角色的基本要求。
倒數第二的劉易軍是個中年帥叔,看照片真不像是40多歲的人,事實上他是1970年出生,是前幾位的叔叔輩。
個中分寸感其實極難拿捏,由于這個場景需要后期合成,演員的表演跟在試鏡時是一樣的,都是憑空想象著演。
他算是第一個“主動”靠攏陳一鳴的男一線,小美的“牽線搭橋”正是時候,再早一點的話,昆哥陳一鳴不敢用也用不好,當然他本人也未必愿意屈就。
偏偏《第十三層樓》又是一個可文藝可商業的開放型架構,劇本賦予了演員巨大的腦補空間,如果演員有意愿有野心,完全可以憑借一己之力把故事徹底演歪掉。
陳昆是男角色名單中最大的腕兒,擱幾年前,把陳昆放到這份名單里,就是妥妥的掉咖丟份兒。
實話還說,這個角色真不是很適合他,他的長相過于剛毅,氣質也太硬朗了,脆弱受傷的時候很難博人同情。
劉老師的職業路徑跟許亞君差不多,都是高開低走的典型,剛出道的時候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都是當仁不讓的男主角。
結果令他十分滿意,老潘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業務能力,不僅能夠憑借一點提示把握住陳一鳴真正想要的東西,而且顯然在演繹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刑警一角也有些差強人意,少了一點內在的神秘感,暫且當做備選吧。
其實拍《木蘭》的時候就是這樣了,兩個女角色魔圈內部根本挑不出來,這才會選擇邀請試鏡。
陳一鳴手里握著終剪權的大剪刀沒錯,真不聽話可以都給他咔嚓掉,但他真心不愿意搞到那種不可收拾的地步,更別說那樣做必將對電影質量造成極大的損傷。
這其中有未來世界的的老玩家,也有維系意識空間所必需的關鍵npc,他們身份各異態度迥然,對男主和刑警的行為,或善意相助,或惡言相向,或行徑古怪,或悍然出手。
可以的話,他更愿意在拍攝過程中有商有量地來,在磨合中達成默契,一起合力把最終效果控制在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范圍內。
不是他們不優秀,而是限定入圍人數以后,跟帝都兩所大校的雄厚積累相比,優秀得不夠。
因為之前有過一番交流,陳一鳴特意用了更加挑剔的眼光來“審查”老潘的試鏡片段。
雖然從排名來看,他只是男主人選的最后一位。
顯然小美并不知道陳潘兩人的那段淵源,潘月明的糟糕近況大大壓低了他的“行情”,在備選名單里他就是個添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