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有趣但還不夠
反復查閱了幾遍資料,陳一鳴在男演員方面確定了終面的對象,昆哥、劉易軍、潘月明,差不多就是他們三位了。
至于誰主誰配,眼下還言之尚早,等前期籌備八九不離十了再安排試鏡也不算遲。
女角色方面需要有三位,其中女科學家需要兩人,意識空間內的化身,即男主好友的女兒,戲份比較多,意識空間外的是女科學家本體,戲份要少一些。
前者的人選陳一鳴已經有了,他向之前合作過的宋嘉發出了邀請,對方原則上欣然接受,劇本出來見一面就可以簽約。
《木蘭》里宋嘉只有兩場戲,明顯沒能演過癮,這次的角色升格為二番女主,宋嘉當然不會放過。
在陳一鳴心目中,宋嘉是華國當代女演員里難得的多面手,戲路寬廣,形象多變,氣質百搭,而且最為關鍵的是演技不錯還能吃苦,簡直是最完美的“工具人”。
這么說當然不是說宋嘉只配走流程,而是指她具有豐富的適應性,能夠應對實際拍攝過程中的各種意外與變故,不管陳一鳴怎么改戲相信她都能做出恰當的自我調整。
萬一到時候三個男演員飆戲飆出意外場面來,宋嘉在還可以兜個底。
不厚道一點地講,《第十三層樓》里的女科學家化身,本就承擔著推動主線的工具人作用。
宋嘉這個女一號,其實就是個大號配角。
最后一個重要配角,就是跟刑警搭檔的年輕女玩家。
畢竟能想出自己“捏”老公這種逆天創意來,還能從設計到執行獨立完成,肯定不會是個一般意義上的正常人。
但主角的英雄行為也會讓人有距離感,少了一些感同身受的味道,陳一鳴始終堅信,觀影過程中,也需要時不時地給觀眾一些似曾相識的代入感。
這個角色是陳一鳴魔改后的憑空生造,原片里類似定位的人物只是一個在片尾出現的彩蛋性質的龍套。
于是陳一鳴就安排了女玩家這么一個新角色,她的行為邏輯介于“普通意義上的好人”與“輕微興奮的游戲玩家”的中間態,實質上就是普通觀眾的化身。
當故事推進到最終危機時刻,女玩家原本的篤定與超然變得岌岌可危時,她就會光速退化變為一個普通人,變回現實世界里習慣于被統治與支配的那一個。
沿著這個方向選角,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會比較荒誕,口碑恐怕會兩極分化。
自然她的結局也不會太好,跟普通人一樣,被卷入最終解決無足輕重地炮灰掉了。
后一個人設就比較中庸,符合大部分觀眾對女科學家的心理預設,好處是便于觀眾理解故事。
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才是程序化ai得以進化出自主意識的“養料”。
在他看來,一個富有生機的網游,其標志就是每天都有新的小白玩家涌進來,他們一知半解懵懵懂懂,但是始終保有好奇心和探索欲。
電影主角往往都是一些“非常人”,行的也都是“非常之舉”,圍繞主角的故事線往往驚險刺激跌宕起伏,正是觀眾所喜聞樂見的。
小美根據陳一鳴的要求,兩種人設都有徵選,反正等陳一鳴拿定了主意,棄用的那一種也可以用在龍套npc身上,照樣可以在電影里出鏡,談不上劇組忽悠人。
陳一鳴魔改出這么一個角色,當然不是給觀眾添堵的,也沒有諷刺與教育的用意,單純是為了補足意識空間的“完整性”。
女科學家本體,陳一鳴更想找一個跟宋嘉能形成極大反差的演員,目前他還在“做白日夢的傻白甜”與“氣質陰沉的眼鏡女博士”之間猶豫不定。
大奸大惡的滅世之舉干不出來,無傷大雅的調皮搗蛋躍躍欲試,面對意識空間的npc,居高臨下但高得不多,平易近人卻也近得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