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一起笑出聲來,藍羽順勢轉了話題,“陳導,我注意到有網友提到,你從《1951》之后已經很久沒參加過電影節了,不管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這是為什么呢,是拿了金棕櫚和奧斯卡之后心滿意足了嗎?”
陳一鳴撓頭道,“也沒什么特別的原因,就是不太喜歡那種大循環的節奏吧。”
藍羽奇怪道,“大循環?什么意思?”
陳一鳴解釋道,“導演的工作都是跟著項目走的,一個項目從正式立項到電影下映,我稱之為一個循環。
這個過程時間不固定,短則半年大半年,長則一年兩年,某些超級項目三年五年也說不定。
但是不管長短,期間整個節奏都是很緊湊的,忙碌且充實,你可以心無旁騖地投入到電影中去,日常都是就事論事的工作關系,偶爾會有煩心事,但也會被時間快速沖淡。
如果加上參展評獎,這個循環立馬翻倍延長,當初《1951》全部流程走完兩年還多,你將不得不參加一場接一場的影展、餐會、酒會、研討會,以及隨之而來的花樣繁多的媒體和公關活動,實話實說,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度日如年的折磨。
當然,這些交流活動讓我認識了很多優秀的業內人士,他們中的很多人,比如托尼,我都還經常聯系,但如果讓我再來一次《1951》的經歷,我想說還是算了吧。”
藍羽一臉惋惜地說,“可是你只拿到了奧斯卡外語片,還沒有問鼎奧斯卡的最高榮譽,歐洲三大也只收集了一個,網友一直希望你能繼續創造華國電影新的歷史。”
陳一鳴對此只能哈哈哈,“很抱歉辜負了網友的期待,現在真的精力有限,導演、監制、編劇還有公司事務,很難再有充裕的時間到處跑了。”
藍羽還記得這次采訪是干嘛來的,于是再次回到正題,“陳導,你如何評價《非常嫌疑人》的導演王威,據說他是你一手發掘的,在給你做《木蘭》的副導演之前,從來沒有拍過電影。”
陳一鳴當然是要大吹特吹啦,“談不上發掘,我更愿意稱之為互相成就,他確實是那輪招聘中最優秀的應聘者之一,后來他在《木蘭》劇組的表現,也充分證明,他的一線能力遠遠超出其單薄的履歷。
那又如何呢,很多偉大的導演起步時更不務正業,托尼是個賣碟片的,還有某個大名鼎鼎的卡車司機,王威怎么也算是個行內人,婚慶導演也是導演么。
王導的創作才華毋庸置疑,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卓越的控制力,對于一部商業電影來說,這一點尤為關鍵。”
好吧,陳一鳴又在滿嘴跑火車了,如果王威真有控制力這種東西,其前綴也只能是孱弱,否則也不會拍出那么多分鏡稿之外的一剪沒了。
即便如此,王威都已經是副導三人組里作風最保守的那個了,這也是陳一鳴讓他首先單飛的主要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