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遠的將來整個上下游整合完成,屆時更方便了,院線、票務公司、影院都是彼此換股的一家人,買票房直接就是左手倒右手劃個賬的事。
如果背后還有家上市公司,那叫秦始皇摸電門,贏麻了。票房爆了是重大利好,股價漲個三點五點的就是幾億十幾億的市值變動,這回報率拍電影比得了么?”
陳一鳴的例子舉完,秦始皇麻沒麻不知道,會議室里的人全都麻了。
主席臺上的大佬們臉上溫和的笑容全沒了,記錄的記錄,神游的神游,提問題的葉女士也不再是從容不迫的樣子,肉眼可見地周身寒氣。
陳一鳴都好奇,這位沒頭銜的大姐到底是哪個部門的,這官威簡直了。
臺下老板們的私語聲已經不是幾只蒼蠅,而是一堆蒼蠅,會場秩序都快維持不住了。
坐在前排緊挨著的馬二爺跟韓三爺沒有說話,而是彼此對視了一眼,交換了一個意味不明的復雜笑容。
局座大人咳嗽了幾聲,壓下了會議室里的嘈雜聲浪,然后轉頭看向陳一鳴說道,“接著講,不是幾點預測嗎,這才第一點,既然談了就索性談徹底。”
臺下老板們再看陳一鳴全然沒有了之前的幸災樂禍,揭蓋子從來都不是好差事,哪怕陳一鳴揭的是未來的蓋子。
大佬有命,陳一鳴也就無所畏懼地繼續說。
“我預測的前提,就是行業在往上走,市場和需求在擴大,這一點想必大家都有共識。
單片票房肯定會繼續漲,韓三爺說30億,我說50億,數字本身不代表什么,但達成這個數字需要付出的東西,很有分析的必要。
先提一個問題,制作跟宣發,孰輕孰重?
我自問自答,肯定是制作,預算分配放在那里,預留三成宣發費已經是往寬了算,據我所知很多項目根本就不列宣發預算,到了節點再臨時找錢的不乏個例。
但是地產和互聯網資本可不是這個想法,這兩個行業從來都是營銷為重的,甚至說他們是營銷公司也不為過。
一旦制作和營銷乾坤倒轉,花三成的預算制作,燒七成的預算營銷,很可能最終票房短時間內還是上漲的。
這似乎背離了電影制作的規律,但未來卻是很可能發生的。
客觀上,觀眾需求在擴大,觀影人群在增長,當固定觀影行為在宏觀層面成為常態時,誰嗓門大燒錢猛,誰就能拉更多的觀眾進影院,這就倒逼片方不得不持續追加營銷預算。
主觀上,兩大金主有意愿決定投資怎么花,也有技術能力來跟蹤監控營銷花費,比起隨意性極大的制作環節,營銷方面的支出更加透明可預測。
這樣下去,很快整個行業就會發現,認真拍不如認真吹,養成了觀影習慣的觀眾就是魚塘里的魚,養肥了就可以撈起上桌了,爛片好片觀眾都得看,否則就沒得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