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稍思量了一下,陳一鳴覺得聊上幾句也無妨,他畢竟不是真老板,多少也算是吃技術飯的,鍵政起來天生自帶三分底氣。
雖然只有三分之一,也幾乎耗干了鉑爵的現金流,在投資回收之前,團隊從上到下都是義務勞動,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我對電影人未來的前景大體上表示悲觀,因為電影這個行當,管理層的獨立性毫無保障,法律上的,制度上的,甚至意識上的,全都是一片模糊。
想想看,大家在做電影過程中,是不是經常遇到資方的不合理訴求,你們是不是經常或被動或主動地去干預拍攝和后期制作,這里面有多少是對市場的妥協,又有多少是對資本的妥協?
就算是發展壯大起來了,項目運作也還是遵循這個路徑,比如我們拍《木蘭》時,鉑爵的現金流已經很健康了,一兩億的投資,投入的自有資金也不超過三分之一。
我最早拍《魔都假日》的時候,項目投資大致分為三塊,三分之一是有關部門的文化專項資金,三分之一是魔影馬董的投資,剩下三分之一是鉑爵自籌。
我在這里說這些似乎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我本人確實很少被外界因素干擾,出來的片子基本都是我內心想法的具象化,但也正因如此,我會更加在意對自身特權的維護。
以前我們可以仗著所謂的專業性來抵抗外來資本,畢竟那時候行業半死不活,有閑錢的又大多是煤老板,他們的干預撐死也就是往劇組塞個把女演員,煤老板的審美眼光不必質疑,帶資進組的花瓶說不定還比咱們自己找的更漂亮呢。
可是將來沒這好日子了,不管是搞地產的還是玩兒互聯網的,都有專業的智庫團隊,有詳盡的數據后臺,技術性上遠遠超過我們這些拍腦袋決策的,人家的ppt做得都比咱們漂亮。
跟煤老板比起來,他們給的更多,要的也更多。
<divclass="contentadv">拿錢之前,捫心自問,咱們給得起嗎?
煤老板的錢都是自己的,這兩位的錢卻是代管的,拍電影虧了錢或是少賺了,我們可以負責自投的部分,他們能負責嗎?
我想很多同行內心都有答案了,他們負不起這個責,即便某種情況下負了責,也不過是套路的一部分,前期虧錢是為了后期賺個大的。
為了不虧或是多賺,他們會怎么辦?
我想力主拍大片就是其中一種方式,一方面這是追求大數字大流水的商業需要,另一方面,盤子大了才好渾水摸魚啊。
先聲明哈,以下的話都只是我個人純技術角度的預測,不代表任何價值傾向。
我剛才說國內還沒有做好應對海量大制作的技術準備,其實制度上同樣如此,比如在監管層面,就缺少對極端情況的應對。
打個比方,現在全國院線聯網之后,偷票房或是造假的情況確實管住了,但是我要是光明正大地買呢?
既然首周票房對整個走勢非常關鍵,那好,干脆直接砸錢給院線,反正支出上都是營銷費,花在宣傳上到達率成謎,直接打給院線把首周票房頂上1億2億3億,不是更干脆?
違法違規嗎?似乎沒什么問題,因為人家真花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