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技校到處都是,可現在還只是五八年,國家正在大力搞建設,正在引進技術,就還沒有顧及到技術工人的培養。
各種中專技校并不多。
何雨柱經過這些時間的觀察,覺得如果要是開一個技校,也是不錯的選擇。
畢竟自己機械廠可以生產機床正好可以在技校里培養機床工人,這樣,學到了技術之后就可以直接進廠,可以盡快地上手操練。
李紅櫻聽了何雨柱的解釋,滿意的點點頭:“好的,這也是一個辦法。”
何雨柱說:“我算了一下,其實蓋上學校還要有不少的錢。”
“這么多?”
何雨柱點點頭問:“能不能搞到一些農田來?”
“你想干什么?”
何雨柱說:“這不是街道也有學農學工的要求嗎?”
李紅櫻點點頭:“沒錯,是有這個活動。”
學農學工就是工人需要下地干活,學習種地,在農忙的時候組織青壯年下鄉,幫著農民搶收搶種。
學工就是組織初中高中生到工廠進行參觀實習,當然他們也會被組織起來,下鄉去種地。
何雨柱就說:“能不能給機械廠一片農田,然后我們自己組織耕種搞一個小的農莊。”
現在已經到了五八年春天,再過不到兩年的時間生活就困難起來,糧食都不夠吃的了。
何雨柱一直想找個機會搞到農田,只是現在連公社都沒有,農民的土地還都是農民的,沒有組建生產隊大集體。
正好第5區被撤消,要組建東城區,西城區何雨柱就想借著這次機會能不能弄到耕地。
李紅櫻想一想說:“區里在城外是有不少的土地,多數都是收繳一些大地主得來的,既然你有這個要求,給機械廠一些也是可以的。”
何雨柱喜道:“太好了,這下就可以自己種地,然后搞養殖,可以解決糧食來源問題。”
“只不過具體的土地還要街道開會商議,你打算要多少畝?”
何雨柱說:“當然是越多越好,回頭我們可可以用機械進行種植。”
“好的,我盡量給你多爭取一些。”
機械廠是街道的心頭肉,解決了街道上青年工作問題,讓街道一直都是區里的先進街道,當然會大力地扶持。
下午的時候,李紅櫻和田棗,還有一些街道上的干部,就帶著何雨柱來到了胡同里。
這是幾個殘破的院子合在一起,到處都是殘磚爛瓦,野草橫生。
李紅櫻說:“就是這個地方,都交給你用來辦小學和中學,技校的位置在另外的地方。”
面積是夠大的,只是沒有幾間是完好的房屋。
何雨柱也不嫌棄,說:“挺好的一個地方。”
看過地方,然后去了下一次處,也是破敗不堪的院子,房子都不能住,要不然也不會閑置到現在了。
何雨柱也不以為意,確認了地址就掏錢交給街道,由街道下屬的建筑隊來清理場地,進行房屋建設。
之前幾個廠子也都是他們給蓋的,質量當然也是杠杠的。
何雨柱這兩天著重忙的就是這個事情,確認了地址之后,然后就開始接手蠟燭廠,印刷廠,面粉廠,服裝廠和運輸隊。
有的地理位置比較好,何雨柱就把工工廠搬了出來,把地方推倒重建換成改成了招待所。
這樣又能花掉一部分錢了。
接收完這些小廠子,李紅櫻又把何雨柱叫過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