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這些年雖猖獗,也不過是因大漢昔年一時失利也,我大漢軍士,不論是兵械甲胄還是糧秣供給,皆遠在胡騎之上,若能保國內安泰,后方穩定,派良將鎮守邊塞隘口,再集中力量北進伐胡,鮮卑依舊不能抵擋”
“我若是檀石槐,自會正視雙方差距,當乘著大漢內戰頻發之際,潛心發展壯大,收攏各部人心,積攢糧草,統一建制,以免大漢日后報復”
說到這的時候,公孫瓚似乎有些想明白了,他清楚劉儉想要說什么。
他能想到的事,檀石槐也一定會想到,對于鮮卑來說,乘著大漢無暇北顧,多多劫掠邊境,充實自身才是正道。
但也最多不過只是劫持邊郡而已,若真派人聯合太行山賊,覬覦幽州內地,反倒是會惹的漢廷震怒,萬一對方不顧一切,集中精銳力量向北而戰,不論最后誰勝誰敗,鮮卑的壓力都會驟然加大,這絕不是檀石槐這樣的梟雄應該干出來的事
這事是有違常理的
“看起來兄長也想明白了,現在的鮮卑行事不同尋常,這說明什么,說明他們有內變”
“什么內變”
劉儉沒說話。
如果他估計的不差,檀石槐應該是快死了。
他并沒有牛逼到能夠記清楚每一個歷史人物的生死年份,特別是檀石槐還不是漢朝人物,所以劉儉記不得檀石槐是哪一年死的。
但他卻記得的大概,檀石槐死后,鮮卑三部分裂,彼此為政,互相攻伐,這才給當時千瘡百孔的大漢騰出了喘息之機。
即使是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之際,也沒有遭到北方鮮卑過多的進襲,直到曹操執政,軻比能才再次統一東部和中部鮮卑。
這中間,太多年了,漢朝有太多的喘息之機。
所以說,檀石槐的死,對于即將陷入四分五裂的大漢朝來說,是不幸中的萬幸。
若檀石槐還活著,鮮卑三部還是統一的狀態,之后的黃巾起義、董卓亂政絕不會少了這位胡族梟雄的影子。
可事實上,并沒有
黃巾起義時,漢境北方并無戰事。
這說明檀石槐是在黃巾起義前死的。
根據這些推斷,再加上眼下發生的蹊蹺事情結合來看,劉儉敢賭,檀石槐大概是快不行了,而鮮卑三部即將陷入內斗紛爭。
可你讓公孫瓚來賭這件事,他絕對不敢。
若非先知先覺,一個人的壽命,怎么賭
“我此刻有一個想法,但我不想直說,因為沒有實證師兄可否讓我前往縣署,去審一審那個前番被我生擒的胡騎首領”
公孫瓚皺眉道“你有什么想法直說就是了如何還要審他”
劉儉心說,我要是不去審一下,光是這么紅口白牙的跟你嘮檀石槐要掛你能信
“兄長若是覺得不方便,就算了,大不了來日我去縣署向兄長認錯就是。”
這話擺明了就是激他,好像公孫瓚不讓劉儉審那俘虜,是故意逼著劉儉服輸一樣。
但公孫瓚偏就挺吃這一套的。
“你這什么意思我還能故意壓你不成不就是審個胡賊嗎審現在就去審”
“別,現在天太晚了,我明兒白天去就行。”
“等白天作甚就現在審,你趕緊跟我走連夜就審”
“我要睡覺,我不去”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