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下的人走后,張曼成就躺在帥帳中閉目養神,隨后便沉沉睡去。
臨近傍晚,一陣轟隆隆的聲音傳到了他的耳中,將他從睡夢中驚醒。
張曼成一開始沒有反應過來,過了一會才意識到發生了什么,他渾身一個激靈,立刻從床榻上坐起。
他急忙翻身起來,快步沖出了帳篷。
此時,他的帳篷外,觸目所及的黃巾軍士們已經顯示出了紛亂之相
適才那些或躺或坐,橫七豎八,不成規矩的兵卒,此刻正彼此呼喊,到處奔走去找趁手的軍械,三三之卒奔東而呼,六六之卒往西而喊,無章法無調度,臨事之時的混亂程度可見一般。
但此刻,張曼成卻顧不得整點眼前的混亂局勢了。
他急匆匆地攀爬上了營地正中的了望臺,向著轟隆響起的地方望去。
只見一支約有三千余騎的騎兵隊正向著黃巾軍的營地行進而來
而騎兵的后方,正是劉儉的大隊人馬。
率領這支騎兵的兩名戰將是漢軍的孫堅和黃忠。
這支騎兵的騎士,皆是越騎營的精銳之士,再加上河東、河內、河南三郡騎兵助陣,沖鋒之時,馬踏飛沉,蹄聲震耳欲聾,角聲此起彼伏
越騎營和三河的騎士裝備齊全,所有的騎士皆披甲胄,坐下的戰馬也都是出自諸州各處馬苑的上等坐騎,漢軍的甲胄外面皆披紅衣,從遠處望去,如同一條條赤色紅蛇,正向著黃巾軍的陣地快速行進著。
而在騎兵陣營的后方,劉儉所帶領的兩萬精銳亦是在整齊的行軍,只等騎兵沖陣之后,再做調度。
劉儉本人騎著大青駹,在層層矛戟、片片盾陣之中,位于中軍,他的身后高掛大纛,上繡“漢南中郎將劉”六個耀眼的大字。
他一身精甲,外罩紅色大氅,手執長劍,面色肅然,儼然一副名將做派。
以劉儉為中心,兩萬全副武裝的漢軍分東西南北四陣圍繞在他的身旁,而每陣又分六營,總計二十四方,隨時等候中軍主帥的將令。
這是劉儉第一次親自指揮萬人陣仗,不過天幸他這一次所指揮的軍卒,都是用的雒陽武庫最好的裝備所武裝出來的精銳部隊。
而他的對手黃巾,雖數倍于己,卻終歸是臨陣次數極少,且裝備不齊。
這樣的敵人對于劉儉來說,正好是他用來練習指揮調度的最佳對手。
“擂鼓助陣”
隨著劉儉高聲下令,震天鼓聲響徹平原。
而作為突騎的孫堅和黃忠所率領的騎兵,在后方鼓陣的催促下,開始沖鋒
他們以極快的速度沖到了距離黃巾軍屯扎之營的兩百步內。
而在這個時候,黃巾軍方面才剛剛組織了一群勉強可以稱之為“弓弩營”的兵卒,他們排列在陣前,彎弓搭箭,用顫抖的手握住尾羽,瞄準了對面那支幾乎可以踏破山河的鐵騎。
但即使擺出了射箭的架勢也無用,因為身后在四散奔走嘈雜的黃巾士卒,讓黃巾弓弩營的士卒格外的分心,再加上對面騎兵的雄烈陣勢,亦是讓他們心驚膽裂。
這些弓弩手,昔日大多是山林獵戶,以糙弓劣箭射兔鹿為生,射箭的能耐參差不齊,加入太平道后,雖以射獵之能被召入弓營,卻未曾接受過統一訓練。
面對驟然疾馳而來的馬軍,還未等后方有人下令,就已經有人擅自將弓弩射了出去,還有人因為緊張,架好了弓弩之后,又慌亂的將羽箭掉落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