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焉或許還沒有想那么遠,但劉儉給這個劉氏老家賊,提前布置了一手。
劉儉籌謀之后,便給劉宏寫信,先是將河北戰場諸事,大致向劉宏做了一個交代,隨后向劉宏諫言,言當下之勢,黃巾余孽猶在,設立冀州牧一事是為大勢所趨。
但若能委任以三人,有利于雒陽方面制衡其勢,能夠保障劉宏皇權在地方依舊存在很強的影響,隨后再找機會裁撤,不會有問題。
另外,劉儉還向劉宏陳述,言自己德薄,不足矣堪當大任,朝廷若要設三牧使同掌冀州,當以董卓,皇甫嵩和劉焉三人。
這純粹就是謙虛了,劉宏如果真是要設立三邊牧使,必然會讓統兵的三位中郎將就地任職,根本不會大老遠的將劉焉特意調到冀州去的。
所以劉儉的呈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是跟劉宏客氣客氣。
他的皇帝哥哥要是有點眼力見的話,應該就會借坡下驢的。
在接到了劉儉的書信之后,劉宏算是徹底的下定了決心。
于是,朝廷方面的,最終由劉宏下達皇命,尚書臺議令,立皇甫嵩為冀州東牧使,董卓為冀州北牧使,劉儉為冀州西牧使。
至于三位牧使的劃定區域,則以信都中心為界。
向劉宏諫言立冀州牧的諸官,沒有想到劉宏會玩出這么一手花樣,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不過就現實而言,他們的目地算是達到了,分別為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所重視的兩位中郎將,都成為了冀州牧,雖然是一個東,一個北,但那也是冀州牧
如此對于一些向天子直諫的諸臣來說,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畢竟,皇甫嵩和董卓,如今亦分別與朝中的兩大名門勢力相親,而冀州牧的位置,也只有那么一個,雖然就袁家而言,立皇甫嵩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能夠讓兩個人同時上位,底下的人也自然會覺得兩全其美。
同時,劉儉擔任西冀州牧使也算是保全了劉宏的顏面,各方角逐勢力多少都會感覺到滿意。
近年來的朝堂中,很難碰到這樣讓大家都舒心的情況了。
如此,冀州牧使的事就這么定了下來。
三邊冀州牧使的位置定了下來,隨后還有給諸部戰將按照戰果記功封爵。
劉儉雖然擒拿了賊首張角,但論及斬首之功,還是以皇甫嵩一軍斬殺的最多,故綜合來看,皇甫嵩的功勛要比劉儉高上一些。
但這也是劉儉所希望的,做官么,功勞不一定要拿最多的,有時候少拿一點的話效果反而可以更加的好。
槍打出頭鳥,這個道理劉儉一直謹記。
朝廷拜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槐里候。
朱儁進右車騎將軍,西鄉侯。
董卓雖有功,卻亦有過,只以州牧,不拜將。
劉儉為鎮賊中郎將,都亭候。
三人拜將,雖然劉儉只是得了一個掛名隨時能夠被撤的中郎將,還有一個列候之位,但這也是在他的預料之中。
對于劉宏而言,因為已經有過陽球的前車之鑒,所以他不想讓劉儉出頭太甚。
而對于朝廷公卿和望族官宦而言,這一次大戰中他們主要捧的人是皇甫嵩以及朱儁,劉儉不在他們考慮的范疇。
功勞只是一個方面,封侯拜將的關鍵還是在于各方勢力的利益需求。
劉儉估計著,劉宏既然只是隨意的給他安了一個雜號的中郎將,想來過幾個月之后,一定會將自己的將軍之位去了,再將自己調回雒陽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