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按照切實的身份來論,劉虞雖是皇親,但其人也是以五經而入仕的名士,他和劉儉一樣,既算是士族,也算是皇親,屬于一半一半。
他站在帝王的一面沒錯,站在士族一面也沒錯。看書溂
但最終,劉虞還是選擇了漢室。
縱然身上有士族的標簽,但劉虞自幼所受家族熏陶秉承的,還是他光武直系后人的身份。
放眼整個大漢朝的漢室宗親之中,似他這般根正苗紅的宗親也已經是非常之少了。
其實劉儉適才所做的分析,劉虞心中雖也知道,但若要興學于世,特別是興學于民,這一點著實是非常困難的。
二人就著這個話題繼續深談,談的都忘記了時辰,甚至連晚食左宴都忘記了。
很顯然,有些方面,他們兩個人有著共同的議論點。
談話中,兩個人重點談及了幾個方面。
在劉虞看來,廣開民智需要有三大難關攻克。
一是民食。
學習的基礎是吃飽穿暖,只有那些穩定住了當下階層生活的人,才會更有心思向上拓展更近一步。
這也是為什么在漢末時期,一心想要奔著上級階層的人大多是沒有經學傳家的豪富寒門
不過是因為寒門已經解決了生活最基本的需求,現有的生活支撐他們可以去拓展更高的生存目標。
二是傳播方式。
且不說當下主要學識被豪門壟斷,就算是學術沒有被閥閱壟斷,若僅以手抄的方式來進行書籍的傳承,效率低且容易出錯,根本無法做到大面積的學識普及,這一點是客觀上存在的巨大問題。
三是教育體系。
除了雒陽的太學有一套精準的教育流程,以及太學中五經十四博士皆為專業教師鴻都學門不算,只能算藝校,地方私學中的“精舍”“精廬”都是當地名士在治學之余,為了發揚自己的學術名望,同時并擴大本門的聲望而創辦的。
因為有這個目地作為前提,名士們對私學門生的選拔就比較嚴格了,包括出身和經濟實力方方面面都在考察范圍內,這也自然而然的限定了地方私學的教學人群。
這三大困難點,將有資格讀書學習的人,分出了三六九等。
對于眼下的劉儉和劉虞來說,教育體系和改變民生路線的問題,他倆是無法解決的。
因為這需要一個政治與現實操作的過程,而且不出意外,這兩點在如今各方勢力都暫時相對平衡的情況下無法得到改善,必須要在分崩離析,天下大亂之后,以亂治亂,亂后大治的前提下,才能夠去進行解決。
在劉虞和劉儉兩兄弟分析來分析后發現,依照他們目前的能量和地位,或許只能去試著解決書籍傳播方式的問題。
但具體怎么解決呢
劉儉向劉虞提出了一項關鍵事物的發展。
那就是紙
劉儉心中明白,不論是科舉、印刷亦或是生產革命的進步傳承,都離不開紙這個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