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心想要憑借軍功,從邊郡出頭,走向一個更大的舞臺。
而劉儉當初從將徐榮調入京師,并委以司馬,在不知不覺間,多少讓徐榮有點飄忽了。
有些個邊郡豪杰,是會有這個毛病的。
若是在不為人重用時,他們就會哀怨自己的出身,覺得是因為自己不能出位是因為出身造成的,恨沒有人愿意給他們機會。
可一旦得到了機會,他們又會覺得自己才華橫溢,能力出眾,覺得誰都離開他不行,欲求不滿的向往著更大的舞臺。
徐榮一直想去涼州征戰建立更大的功勛,這點劉儉心中很清楚。
這也的確是徐榮當初入越騎營時,劉儉曾答應過他的。
而且這個想法,徐榮至今沒變過。
劉儉不能阻攔徐榮去實現夢想。
人家想圓夢,你偏攔著,彼此之間建立的良好情誼,可能會因此遭受到巨大的困境。
既然他想去涼州建功,就讓他去一趟吧。
是時候讓徐榮見識一下什么是中原之地的世態炎涼。
不是人人都能從大漢海量的軍功武人中,將你提拔到越騎營當二把手的。
大漢朝不是誰都愿意去慧眼識珠。
出身于光武之鄉的南陽郡人張溫,會讓徐榮明白這個道理的。
針對立牧之事,劉宏在朝會中對公卿們提出來了,但并未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
畢竟,想要推動立牧的人,不只是劉焉和劉儉,公卿們其實也一直在針對此事,暗中布局。
雖然如今,劉宏擬議出來的牧守人選只有劉焉,劉儉兩人,但朝中諸人并無異議。
無所謂,只要皇帝能開這個口子,真的就是無所謂。
皇帝已經快要死了,他的兒子少不更事,劉宏一死,以后朝廷公議,再以何人為牧,豈還是他能管的了的么
立牧的事情基本上就定了下來。
不過,因為有前例可依,經過滿朝的一番商議,劉宏并未授予這兩位新立的牧守完全的統掌一州之權。
劉焉被立為“南益州牧使”。
其所管轄的區域是成都平原之所在,也是益州最富庶的地方,即涪水以西南的廣大地域,即廣漢郡、蜀郡、犍為郡、蜀郡屬國等地。
劉儉則是被立為“南冀州牧使”。
其所管轄的區域是黃河以北,巨鹿以南。
即魏郡、趙國、清河、巨鹿。
魏郡戶十二萬,口六十九萬,巨鹿戶十萬,口六十萬,清河戶十二萬,口七十六萬,趙國戶三萬,口十八萬。
這對劉儉來說無所謂。
反正他已經搶占了先機,只要讓他現在鄴城立住根腳,另外一半冀州隨時都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