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過去的中平二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在這一年發生了許多的亂事。
先是繼黃巾軍之后,涼州的北宮伯玉反了,大漢朝能夠征調到的主要兵力都向著西線移動。
隨后是自黃巾之后,各地的賊亂日漸興起,流民日漸增多,各州各郡都陷入了史無前例的紛亂之中,各地郡守皆是在不停的組織兵勇平叛,忙的是焦頭爛額。
不過與歷史上有些不同的是,對各地叛亂以及流民最頭疼的竟不是官署,反倒是各地的豪右望族。
黃巾起事之后造成的混亂影響依舊存在。
各地的賊寇蜂擁四起,包括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于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反叛勢力層出不窮,光是能說得上名字的反叛勢力就多達數十股,更不要說稱呼不上名字的。
關鍵是在于,“天補均平”的口號,如今在底層的黔首氓首中傳的很兇很廣泛。
誰也沒有想到,黃巾起義之后,張角曾在太平道主打的“黃天之世”的理念很快就在平民之中消亡了,這個籠統的口號和思想最終沒有得到廣大普通流民和百姓們的認可。
反倒是“天補均平”的這個理念愈傳愈兇,而且還能夠得到廣大流民氓首的支持
各地的賊首們發現,如果打著“天補均平”的旗號,就可以招納到更多的流民,聚攏勢力的速度不是一般的快。
賊首們雖然都沒什么文化,但區區四個字的口號,還是會喊的,而且喊出這個口號,不需要什么太多的學問,只要是認字的都能明白。
經過幾番實踐,賊寇首領們都學聰明了,紛紛開始高舉“天補均平”的大旗,聚攏流民,用來擴充手中的兵員勢力。
但“口號”不能是白喊的。
既然扯出了“天補均平”的口號來招募流民氓首為己用,那就必須要履行口號中的內容,不然最終聚集到手的賊眾,最終也會散盡而去。
也正因為如此,黃巾起義的勢頭雖然被壓下去了,但豪右望族們的鄔堡在各地,已然是反叛勢力的主要進攻對象。
曾經在地方割各自為政,力壓官署的世家豪右,如今的日子可謂是過的膽顫心驚,苦不堪言。
昔日,民間多有言稱
寧負兩千石,無負豪大家。
但是看看現在
既搶兩千石,更搶豪大家。
大漢朝的豪右士族群體,此時當真是恨死了張角
張賊死了,也不讓人消停
若是沒有張角,就不會有什么“天補均平”,也就不會生出這許多后續之事。
這張角真是太可恨了。
對于地方豪右而言,自熹平年間,攛掇異族、流氓造反官府,然后再由他們協助官府平叛,以獲取政治傾斜的日子過去了。
大漢朝的官署不再是底層苦難黎民們最痛恨的對象
集火的,變成了多年來,一直不斷兼收奴隸和廣大良田的地方豪右。
原先大漢朝若有叛亂,都是官方請求地方豪右幫忙協助平叛。
而如今的勢頭,雖然依舊是在平叛,可攻守異位,地方官署和豪右的攝取關系有所轉變。
地方豪右開始主動資助官署,請求官署快速幫他們平叛了。
魏郡,鄴城。
劉儉自打到了冀州為牧后,便居于鄴城,他在鄴城的修建了新的牧署,開府授職,開始打造并建立他冀州牧的班底。
河北毗鄰鮮卑、烏桓、匈奴等游牧民族,這里很多人都繼承了“胡服騎射”的傳統,士兵作戰十分勇猛。
正所謂,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
而鄴城作為河北南部的重要城池,同時還是冀州的南大門,既是太行山的東西樞紐,也是扼守黃河平原,進而西進河洛、南下中原的戰略要地。
所以,修筑并擴充鄴城作為自己的根據地,是劉儉輻射冀州其他郡縣,有效掌控冀州的手段。
此時,劉儉正坐在府中的主位上,看著最近關于雒陽方面的重要情報。
先是潁川人,議大夫劉陶被下獄,隨后自殺。
劉陶之所以被下獄,主要還是因為上疏言政事八條,彈劾宦官。
如今劉宏的病時好時壞,難以理政,內務大多交付于宦官辦理,不死才怪了。
劉陶在世時,尊道儒而反法家,著有反韓非。
在劉儉看來,法家、道家等思想已經開始占據了一席之地,再加上佛學已經開始傳入中土,就某種意義上來說,似劉陶這種為了自學利益,固守本盤的人,最終的下場都不會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