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軍沒有什么像樣的軍紀,約束力不強,再加上人員眾多,龍蛇混雜,保密工作不到位很正常,因此在黃巾軍中,有心人想探出什么情況來,不是很難。
也正因為如此,劉儉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探查出黃巾軍屯糧之所在。
只是黃巾軍的屯糧之地被他探查到了,但劉儉和劉虞也都是黃巾軍的重點關注對象,若想去偷襲黃巾的屯糧之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特別是黃巾屯糧之地也有司馬俱派遣的重兵把守,劉儉若派去偷襲的兵少了,恐怕沒有用處,但若是分兵多了,一定會為黃巾所警覺。
特別是浮云和緣城失利這一仗,已經讓黃巾軍對劉儉格外重視了起來。
不過沒關系,歷城這邊的兵馬不好動,但劉儉還有另外的一張王牌
黃河以北,距離青州不遠處的臨邑境內,此刻正屯扎著一支強兵。
這里往日都是開闊的地界,河岸邊的樹林旁,大部分都是平原地界,但是最近這段時間,這里卻多出了許多的帳篷,河岸邊往日的寧靜變的嘈雜,人聲鼎沸,許多的北地漢軍在此屯扎操練。
而在那些帳篷的最深處,樹立著一面大旗,旗幟上面的字分外惹眼。
“漢遼東屬國都尉,關。”
不錯,此處正是關羽主力軍屯扎的位置。
此時的帥帳之中,關羽正高居主位,捋著自己的三縷長須,閉目養神。
如今的關羽雖然只有二十三歲,但就外面看起來,卻恍若三十許的中年男子一般。
并不是他顯老,而是在幽州邊境的戰場上,常年的征戰鍛煉了他的心性,打磨了他的棱角,而這些年的官場生涯,更是讓他對人生多了幾分感悟,心性遠超同齡人。
和當年那個剛剛和劉儉認識時銳氣的關云長不一樣了,現在的關羽,渾身上下散發著一股渾厚的氣勢。
身長八尺,姿容甚偉,行走之時昂首挺胸,美髯飄灑于胸前,身披精甲,頭戴獅獸兜鍪,背上是一件鮮綠色的罩服,可謂是英雄氣十足。
在幽州之地,不論是從涿郡往漁陽,還是從漁陽往遼西,亦或是從右北平往遼東屬國去,隨意找一個幽州人,問他大漢北疆第一武人是何人。
十個人之中,定有八個人會告訴你,是關云長
而此時坐在主位上的關云長,對面還有一個人,如今也是塞北之地赫赫有名的人物公孫瓚。
如今的公孫瓚因為軍功,他岳父候太守的運作,以及劉儉的幫忙,已經成為了騎都尉,秩比兩千石,在秩俸上,并不比關羽要低。
不過論及在北地的聲望,他卻一直差了關羽一頭。
其實公孫瓚的聲望也非常之高,但很可惜,他就是超越不了關羽。
關羽如今北地第一名將的位置已經坐實,妥妥的武大,公孫瓚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幽州境內的武老二。
公孫瓚嘴上不說,但心中其實一直都不太服氣,總是想找個什么機會印證一下,自己比關羽強。
可惜的是,一直就沒這個機會。
“云長,咱們這都在這駐兵多久了聽聞德然已經大勝了黃巾一陣,破其十余萬眾,咱們若是再遷延下去,這功勞只怕與你我無緣了,為何還不進兵”
其實關羽心中也是非常渴望進兵的,他和公孫瓚驅兵大老遠的從幽州來到此地,不是為了隔岸觀火的瞧熱鬧。
但劉儉在以“天子節鉞”之名調他們來此之前,曾有前言“若是沒有他的命令,不允許關羽和公孫瓚隨意出擊”
公孫瓚和關羽雖然都以劉儉為尊,但在自身的定位上,還是有所不同的。
關羽是把劉儉當主公看待的,劉儉對于他來說就是天,為了劉儉,關羽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
但公孫瓚的覺悟可沒那么高,他一直以劉儉為先,主要還是看重了劉儉的能力與位置。
公孫瓚是望族出身,他心中明白,跟著誰混才能有一個好的出路。
所以這些年來,公孫家在公孫瓚的牽引下,一直跟涿縣劉家深刻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