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劉儉原先為荀彧和關羽所求的幽州牧使之位卻沒有得到。
原因很簡單,董卓親筆一封書信予劉儉
其中有一句說明了,牧守乃亂天下之禍根也,豈能頻立乎
很顯然,如今的董卓雖然與劉儉再度修好,不過他卻對劉儉有了幾分提防,況且這州牧的分量,董卓目前也大概捋得清了,等閑而不能設之。
這么好的牌,劉儉若是不拿出足夠的利益,董卓自然是不會輕易給他的。
不過,荀彧和關羽的功績確實是不能抹殺的。
長安方面雖然也已經設立了中郎將準備來幽州相助荀彧平亂,但是,人尚未到幽州,荀彧就已經將戰亂平息了。
此等大功之下,若是不封賞升遷荀彧和關羽,不但劉儉不依,朝堂那邊,或許也會有人因為此事跳出來興風作浪。
董卓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拎得清的人。
他自然知曉有些場面事是需要做的。
經過仔細的斟酌,他擬定了幽州平叛的封尚官職。
如今幽州刺史韓馥已經徹底玩完了,完全沒有了執政能力,成了殘廢,對于董卓來說,這個混蛋當初背叛了自己,此番正好借機就地拿下。
于是,荀彧接替韓馥成了幽州刺史。
這個位置的拿捏,是董卓掂量了許久而決定的。
基本算是滿足了劉儉的要求,同時也沒有給荀彧那么大的權柄。
至于張飛,黃忠等人,先前皆是校尉之尊,于情于理,在軍職上也不能再加以封賞,如若不然,豈不是弄出了一堆將軍封號
劉儉手下若是有一堆將軍,這今后在河北,他還不反了天。
正好幽州經過此次大亂之后,一眾地方太守兩千石,因平亂不利,皆可免職。
于是,黃忠遷為右北平太守,張飛是幽州人,三互法避之,往冀州為河間國相,麴義有功為漁陽郡丞,趙珺免去昔日罪責,提拔為遼東屬國的別部司馬。
騎都尉公孫瓚遷冀州魏郡太守。
簡雍則是接替黃忠之職成為了護烏桓校尉,田豫與田疇輔佐之。
簡雍這一次在分化烏桓上確實立下大功,而且在明眼人中,烏桓作為軍事勢力的時代即將過去,不久的將來,烏桓有很大概率被大漢收編,如此讓簡雍這樣相對擅長民事安頓的人在這個時期坐這個位置,遠比武將坐這個位置要強。
真正讓董卓撓頭的人是關羽。
其他人的功績或許小小的提升,或者平調一下,也是勉強能說得過去。
似張飛和黃忠等人昔日都是校尉軍職,雖然秩俸較高,但終歸不過是統營的軍職,遷成了一郡太守,便是真正成為了執掌地方的兩千石,在地方軍政一把抓,成為了大漢朝多少名門子弟終身努力的對象。
這對他們而言,確實是一個轉型的機會,可算厚待。
但關羽原先就是遼東屬國都尉,在遼東屬國已經是軍政一把抓了。
這樣的人物,怎么可以讓他成一個太守就了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