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一次討平舉純之亂,關羽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
憑借他的威望,在幽州集聚了強大的黑道勢力,才能迅速的鉗制住舉純的兵馬,不然,舉純之亂到底會不會發展成歷史上那樣禍及整個河北的叛亂就不好說了,所以關羽的功勞不可等閑視之。
于是,朝廷方面思慮再三,決定遷關羽為上谷太守,同時使其領使匈奴中郎將,以彰其功。
遷其任太守之職,乃是情理之中的事,關鍵還是給了他一個使匈奴中郎將得名號。
雖然只是負責管轄匈奴的開府中郎,但終歸是有了將軍的名號,可算了給了在幽州立下大功的關羽一個公平。
劉儉的一眾小伙伴們都在幽州當了大官兒,一個個都成了大漢朝最高級別的地方長官。
雖然沒有劉儉一始預想的那么好,但結果卻也完全可以接受。
況且,對于劉儉來說,幽州本來已經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所缺的不過是更加明確的權力集中而已,就算是朝廷方面不給他的小兄弟們任高職,他也會以假節鉞的特權使其等暫代之。
有了一眾小兄弟們在北疆擔當要務,同時又通過肅清了張舉和張純的附庸而彰顯威勢,下一步,劉儉就要深入推進改革了。
毫無疑問,將因為戰亂而無主的土地,以及那些抄沒的土地,統統拿出來用以租庸調,施行屯田,是第一步要務。
隨后河北商貿協會開始在當地根據各家族的實力進行篩選,再度吸納了一批可以利用的寒門作為會員,用以增強協會在地方的影響力。
同時,冀州這些年來所研究的耕種之法,以及有利于水利農耕的翻車,龍骨水車等物,都要在幽州境內合適的地方安置,輔助農耕,擴大糧食的生產。
對于大漢來說,不論是治理哪個州郡,首要發展的就是農耕。
畢竟就這個年代來說,吃飽喝足重于一切,沒有足夠的米糧,一切都是扯淡。
畢竟這就是一個農業社會。
與此同時,按照劉儉的要求,青州書刊行業,開始印制了一批可以適用于農耕的用書,并廣為發行。
這些書的主編是劉儉,但撰寫之人乃是近些年來,被劉儉籠絡到冀州的各式各樣的農耕以及養殖型人才。
劉儉在鄴城組織了農書編委會,以分發稿酬的形勢,鼓勵他們將自己的種植以及水利等方面的知識編纂成冊,以惠于民,幾經校驗審定之后,終于付印下廠。
這套由劉儉親自主抓的科技實用書籍,打破了往日只是以經學知識記錄為書冊的慣例,并開始以極低的價格在各郡的市場上售賣發行。
這套書,叫做齊民要術第一版。
劉儉知道,只是靠他一個人努力推進大漢朝的各種技術特別是農業技術,管他再厲害,但其影響和輻射力終究還是有限。
但知識和書籍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特別是農業知識,如果能夠通過書籍的形勢廣傳四方,使農戶受利,那對于這個民族來說,就是極好的。
當然,這個年代大部分的農戶不識字,但是幾乎所有的農戶背后皆有士族或是豪右之門所依靠。
只要這些大族中人有人掌握了齊民要術的知識,哪怕只是對自家莊園的農戶進行知識普及,那早晚其他的普通農戶也能夠得到訊息,只是速度相對會慢了一點。
如此,大漢朝的農業技術隨著日積月累,就會到達一個新的高度,逐漸厚積而薄發。
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吃飽飯,越來越多的人在吃飽飯之后就愿意生孩子,人口增加了以后,生產力也會逐漸增加。
在知識散布的這方面,劉儉不會有任何的吝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