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朝的北方邊境,生活著很多的游牧民族,其中鮮卑毫無疑問是最大的一支,其次知名的還有匈奴和烏桓等族。
當然,其他大部分的民族如今都已近被鮮卑各族驅逐或是兼并,但是并不代表他們不存在,畢竟在五胡亂華之后,中土的北方和西方,還有西北,東北方向,總是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草原民族,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些草原民族對中土的侵害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的發展史。
在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些游牧民族,就是拖累大漢朝經濟的發展的重要障礙。
但是如果你換一個角度,或者說換一個操作方式,以做生意的角度來看,這些草原人或許也能夠變成供養大漢朝繁榮安定的最佳奴隸。
他們會持續的為大漢王朝新鮮血液。
特別是新鮮的牛羊肉類與各種農作物,還有優良的馬匹。
草原的游牧民族的生活其實是非常的艱苦的,而且你把匈奴,鮮卑還有烏桓這些異族所有的部落人口加起來,可能也就是漢人的十分之一,哪怕是后來的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諸族的人口,相對于漢人而言也一直是少之又少,但他們的戰斗能力,卻一直都令中原人感覺到頭疼,關鍵就是在于他們屬于半耕半游牧民族。
有一句話叫做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句話用在這些草原人身上最合適不過。
因為沒有好的居住環境,他們總是在不斷的遷移,因為沒有安穩的生存環境,他們總是在不斷的磨礪自己。
在中原人不斷發明創造,不斷改善生活,不斷發展貿易經濟的時候,這些草原人把精神頭都用在了如何打劫,如何侵略,如何提升單兵作戰素質這些暴力的事情上。
你說他們能不強嗎
環境是塑造他們彪悍民風的第一要素。
所以說,針對大漢朝北方的游牧民族,劉儉制定了一套非常詳細的攻略方案。
想要將這些草原人從威脅變為支持大漢朝的新鮮血液,讓大漢朝和草原異族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就需要從源頭做起。
也就是改變他們的生存環境。
說的不要臉一點,其實劉儉也是為了他們好。
人都是有惰性的,而且這個惰性一旦形成,伱想要改過來,重新讓他過吃苦耐勞的日子,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
土房和火炕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北方的游牧名族之中,大肆推廣土屋和火炕,讓他們從現在開始,有能力渡過每一個溫暖的冬天,不會再因為冬日的寒冷而死
但是,漢朝政府這邊,卻掐死了煤炭的供應,沒有煤炭,所有的土屋和火炕,就是廢物一件,不頂用。
但是,你讓已經感受過火炕以及冬日取暖的游牧民族丟棄火炕不用,再去過那種在寒冬瑟瑟發抖,在每一個寒冬都面對凍死危機的生活,他們愿意去過嗎
劉儉用自己的項上人頭保證,根本就不可能
只要他們不是精神有問題,他們就絕不可能接受這種倒退
如此,一切的源頭就打開了。
有了房子和火炕,對于游牧民族來說,他們的生活居所基本上就固定下來了。
畢竟這個房子和火炕是他們冬日里的保命居所,哪怕就是為了這個房子,他們也不能再像原先一樣,滿哪遷移,走到哪就隨便搭個帳篷睡覺了。
但是,有了固定居所,你也得給他們找點營生做,要不然他們沒有生計,依舊會開始繼續遷移游牧的。
而劉儉已經為他們找好了要做的事情,那就是農場畜牧業以及小麥種植。
齊民要術已經開始在漢境內大肆發行,而且每年都會經過修改以及經驗整理更新編排,重新出版發行更好的版本。
通過齊民要術的經驗交流,以及各種民生行業的大肆推廣,使得大漢境內的自耕農在種植方面的經驗和本領突飛猛進。
大漢朝的農業發展,現在是全方位立體式的在進步著
有了進步,也就自然而然的有了創新,畢竟只要給足了適合的土壤,黃種人在更新技術以及迭代發明上天賦,可以說是在全世界都比較有名的。
漢朝的基層農業科技,也因此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以現在漢朝人的農業水平,想要扶持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的農業,可以說是非常的容易的事情,只要將漢人在種植農作物上的經驗以及本事,傳授給這些游民民族三成,就足矣使他們能夠在當地養活自己了。
當然,在畜牧業方面,游民民族有著他們自己的得天獨厚的優勢,畢竟他們所占據的草原水草豐盛。
一旦他們能夠興建起牧場,那么大漢以北的高原草原上的牛羊,日后必將成群結隊,肉的產量也必然倍增。
有了房子,有了土炕,有了小麥可以種植,又有了許多的牛羊作為私產,那北方的這些游牧民族下一步又會做什么
很簡單,他們會開始建立土城
原先的游牧民族,是光腳的不怕穿靴的,因為他們沒有什么所謂的私人財產,走到哪都是走,以天為被,以地位床,怎么活不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