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人必定用盡心力,縱然是腐朽之木,某也必然要將其雕琢為世之良材也。”
劉儉滿意的道“有王公這一番話,實乃國之大幸,劉某代大漢謝王公了。”
河北方面,四州平定,并州和幽州繁榮昌盛,異族歸漢人所用,勞力激增,一片欣欣向榮。
而關中的天子和董卓正在用兵西涼,力求開創足矣傳于后世之功業。
荊州的袁紹正在聯合袁遺,積極向蜀中發力,力求將荊州和益州整個連成一片。
而江東的曹操也正在向劉儉學習,大力整頓揚州內務,重用寒門,成立商貿,唯才是舉,開墾屯田同時派人去河北考察,暗中學習河北技術署在黃河沿線所施工的水利技術,積極富民,并準備將矛頭對準山越
可以說,這些人現在都在各自的轄境內努力的治理民生,他們的所作所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在強大民族。
相比于這些人而言,現在唯有一個人正處于迷茫期。
這個人就是袁術。
可憐的袁術,讓劉儉、袁紹、曹操輪著番兒的禍害,現在已經成了流浪軍,孤家寡人無立錐之地。
他現在唯一的選擇就是返回兗州,重振旗鼓。
但是兗州那個地界,對于袁術來說,根本沒有什么去的必要。
那里不但殘破,而且久經戰亂,還屬于各大勢力的正中間。
袁術用腳指頭想都知道,他再回兗州,早晚就會被朝廷、劉儉或是袁紹、曹操任何一家所滅。
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袁術得到了一個機會。
那就是徐州之地,又再次涌現出了諸多的黃巾軍,開始在各郡暴亂。
其實,由于天補均平之說,大漢朝各州各郡現在都不斷的在往出冒黃巾叛賊,哪怕是河北那么強盛的地方,也依舊是有最底層的流民集結起來造反,但是都形成不了大的勢態,還沒怎么樣,就被劉儉麾下的精兵猛將給干滅火了。
但是相比于河北和荊州,徐州這地方的黃巾軍最近兩年鬧的就有點兒過于猖獗了。
當然,這也和陶謙在徐州治政不無關系。
陶謙性格剛烈,但是他年紀越來越大了,無論是精神頭還是處事能力,都較年輕的時候越發不如。
河北方面被劉儉治理的如同鐵桶一般,中原和青州的黃巾殘部不敢過去鬧,于是他們就把目標定在了徐州。
陶謙本人在徐州經營多年,雖然他手下有一支厲害的丹陽兵,但是卻無法在徐州形成集權,他所依仗的,皆是徐州本地的望族高門。
而這些望族高門幫助陶謙整治徐州,那他們所需要的利益自然也要比原先加倍。
而這些利益又從哪兒來呢自然是從中小豪強身上的利益刮去,畢竟蛋糕就那么大,別人多了幾分,旁人就少了幾分。
中小豪強的利益被奪取了,那他們的損失又由誰來負責呢
自然就是最底層的黎庶百姓,就是這么一個人欺負人的道理。
陶謙沒有能力整治豪強,于是徐州就處于一種權力在地方四散的局面。
權力在地方四散,那最底層百姓就屢屢反叛,百姓屢屢叛變,陶謙就得不斷的派兵鎮壓,時間一長,徐州就有點兒亂套。
徐州亂的勢頭過大了,可能就得需要外人過去幫忙鎮壓叛軍。
陶謙昔日就與袁術交厚,如今袁術雖有兵馬,但卻沒有駐扎之地,于是陶謙就有意想讓袁術過來幫他平定叛亂。
針對此事,陶謙手下的人卻有不同見解。
他們有的人支持陶謙讓袁術過來徐州,但有的人卻希望陶謙能夠找袁紹來。
而且還有人希望陶謙能夠找劉儉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